我五十六岁时,从公司总经理岗位退了下来。因还不到退休年龄,组织部门领导同我谈话,说退职未退休,要我在公司继续发光、发热,为自己一直从事的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同时从岗位上退下来的还有副总经理王畅,他真诚地请示上级领导:是否要按时上下班,领导微笑着说:“坚持在岗,全心全意。”领导的话说得很坚定。
于是,公司为我和王畅调整了办公室,把我们安排在楼道北边偏僻一点的拐角处。我们坚持上下班,虽然公司并没有给我们安排具体工作任务,要求也相对宽松。接任我的王帆总经理,见面总是热情地跟我打招呼,还安排办公室干部送来烟和茶叶,问寒问暖,我俩好像成了远道而来的贵客。
这样的关心和照顾,使我很尴尬。王畅对我说,咱们就不应该来上班,上级领导要求归要求,但咱也不能太当真了。
每天上班,我们就坐在办公室喝茶、聊天,公司上上下下进进出出,都忙忙碌碌的,我俩却闲得发慌。我就想在单位干点力所能及的事。我发现一楼的收发室,送来的报刊堆成了山,门卫老程腿脚不方便,我就去门卫处取来报刊,整理后放到各科室办公室。取了几次,被办公室张主任发现了,他恳求我千万不可以这样做,因为那是办公室分内的工作。他说如果我俩干了办公室的活,他就要挨批评。他十分客气地说,老干部是单位的宝贵财富,是他们小辈的楷模和榜样,怎敢让你们干这样的活。我觉得他说得对,就再不敢去收发室了,免得给年轻人添乱。
当下,正值创建文明城市之时,我就和王畅一起动手打扫和清理了机关后院,又修剪了花园里的花木。王帆总经理发现后,又急忙让其他人来替换,劝我们什么都不要做,只好好休息就行。他再三恳求我们以后别干这种有风险的工作了。
无奈,我就在办公室里开始练习书法,王畅也陪着我练。我学生时代曾经学习过书法,基础还在,练起来也顺手,坚持练习还是有长进的。双休日,我去市艺术中心报名参加了书法高研班,跟专业老师学习。不久,在书法高研班的百十名学员中,我的书法习作受到老师的赞赏,老师还鼓励我参加了全市老龄委组织的书法比赛。很荣幸,我的书法作品获得了二等奖。
我的书法作品获奖后,被公司领导知道了,公司办公室在融媒中心平台上编发简讯,报道了我书法获奖的消息,我也顺手在微信朋友圈里转发了报道,同学、同事都为我点赞加油。单位张主任还给我打来电话表示热烈祝贺并告诉我,公司领导要为我举行庆贺仪式,他们夸赞我给单位争了光、添了彩。
星期一,我上班走进办公楼,发现我的办公室门上挂上了“书画研究室”的牌子。看着“研究”二字,我心里就像揣着麦积草,毛毛糙糙的,极其不舒服,但又说不出口。接着,公司的融媒中心平台又以加强某某系统文化建设,成立“书画研究室”为题,进行了报道。此后,公司就给我的书画研究室安排工作,比如学习计划、工作计划、廉政承诺、半年工作总结、年终总结……
每日,我们仍按时上下班,一进办公室,就忙乎办公室安排的一系列工作,忙得焦头烂额。就这样,有些工作还拖了后腿,比如政治学习笔记,我俩就不如年轻人。我坚持每天练字的任务也落空了。王畅端着茶杯品着茶,拉长着脸不说话。
临近年终,上级部门安排年度考核,本单位的对外宣传简讯还差一大截。上午一上班,办公室张主任就找到我,要求我近期组织几次活动,比如书法进社区、书法进校园等,以支持公司融媒宣传工作争取在全市同行业评比中排在前列。
为了活动顺利开展,办公室还安排了几个年轻人协助我的工作。看着年轻人兴高采烈的样子,我都不知道安排他们干啥,好在王畅有办公室主任的工作经历,他说搞活动有他,让我尽管用劲去写书法。他把“劲”字咬得特别重,重到我觉得极不舒服。
我坐在办公桌前,头脑一片空白,晕晕乎乎的不知所措。我觉得我把余热发挥成了熊熊烈火。
我起身走到窗前,静静地望着窗外,院子里的树在风中左右摇摆,把我的心摇得难以平静。
十五的灯笼
点灯,也叫挂灯笼。元宵节到了,家家户户都要在门里门外挂上大红灯笼,预示来年日子吉祥如意!红红火火!
秦婶把家里要挂多少盏灯笼已经算好了。她让侄儿从镇上按数买回了“吉祥如意”“幸福安康”的大红灯笼。
在太阳吻别西山时,秦婶把两个最大的红灯笼点亮,挂在大门左右两边,再下来给堂屋、灶房、儿孙的卧房以及前庭后院等,屋里的大小房间都点上了红灯笼。
红彤彤的灯光里,侄子侄媳从外面走了进来。他们怕大妈孤独,就过来陪大妈一起欢度这祥和温馨的元宵夜。侄媳进了灶房,动手煮元宵。
秦婶站起身,先走进儿子的房间把床扫了又铺好,接着走进孙儿的房间,弄弄这,摸摸那。她在等着他们回来……秦婶今年七十三岁了。她的宝贝儿子在市里工作,是大公司的总经理。
春节前儿子出事了,短时间内可能回不来。春节到了,族里的亲人们担心秦婶的身体,都小心翼翼地绕开关于她儿子的话题。因孙子在国外读书,亲人们就说她儿子儿媳去了国外。他们觉得就这样能瞒一天算一天。
秦婶坐在儿子的床边,侄子坐在她身边陪着她。秦婶给侄子讲过去的家事:
“苦日子好过,好日子难守。过去,咱们秦家从外村迁过来,一大家子人落脚到这里,举目无亲。小的小,老的老,你家住在村外边的草棚里,我家住在崖下的破窑洞里。寒冬腊月,咱们两家人缺吃少穿的。快过年了,没有办法,你大伯和你爹商量,就和村里的几个人去远山担柴卖。他们半夜三更从家里出发,翻山越岭,钻到那深山坳里去砍柴。山路崎岖,悬崖峭壁,在返回的途中,你爹一脚踩空,坠入崖下,差点送了性命。
“黑漆漆的夜里,家里人等不见他们回来就四处寻找。第二天天亮时,你大伯和村里几个人,才把你爹抬了回来。你爹的腿摔骨折了,在医院里包扎后,因没钱住院,又被抬了回来,只好在家养伤。这真是雪上加霜。
无奈,我也只好放下你大哥,和你娘出门去帮人家纺线、织布,挣点钱过年用。
“有苗不愁长,你和你哥很快都长大了,也都在村里上了小学、又上了中学。你哥从小就爱学习,上学从不耽误,晚上回家,在煤油灯下写字读课文。他听话懂事,学习的事从来就没让我和你大伯操过心。在学校还当上了学习委员、班长,咱屋里的墙上贴满了他的奖状。一步一步,他都脚踏实地踩得很稳。他是咱秦家几辈人中第一个上大学的年轻人。
“你啊,小时候就是贪玩!旷课、逃学,上树逮鸟、捅马蜂窝,偷队上的瓜,手脚就是闲不住,把你爹你娘气得不行,你也没少挨打。”她拉着侄儿的手,泪水早已连成了线。
“是的,不知咋的,我小时候,就是不开窍,特别淘气。大哥给我辅导作业,我就是不会,还不停地做小动作,逗大哥乐。”侄儿笑着说。
屋外,夜空中爆竹声声,此起彼伏。秦婶站起身,久久地望着窗外……秦婶又坐下来,泪眼婆娑地说:“往年这个时候,咱们秦家院里,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大车小车停了不少,村里的娃儿都挤在咱家的场院里,看放烟花,你大哥大嫂都忙着招呼远方的来客。”
“一切都过去了,咱就别想了。”侄子面对着大妈说。他的手不停地搓着。
秦婶又开始数落儿子:“他这些年不听话了。咱家这老宅子,面东向阳,住上多宽阔明亮。可他晕了头,听外人的话,非要建什么别墅,给我说了多少遍,我就是不答应,他还让那些外人来劝说我。最终还是背过我,偷偷地在山下建了别墅……”
元宵熟了,侄媳轻轻拨动着在锅里打旋儿的元宵,就似拨着扑通扑通的人心。
“大妈,哥过完年就回来了,您别挂念!”侄子安慰着大妈。
“母子连心,昨夜我梦见他了,你哥哭着给我跪下,说他没听我的话,千不该万不该盖那烂别墅。”秦婶泪流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