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敌营擒叛寇,何等意气风发!
辛弃疾和王世隆哈哈大笑,五十多人放马奔驰,将济州的救兵远远甩在了身后。而实际上,金人并没有怎样追赶,张安国在他们的眼中,不过是个没了作用的降将罢了。
李玄机兴奋地出现在楚鸿房间里,奇怪的没有发现楚鸿,再一个闪身,出现在藏书楼,依旧没有发现。演武场、炼器殿。。。。。。都没有发现,她有些奇怪。渐渐散开了神识,嗯?环形河河底下方沉没了一具尸体,她顿时大惊,要知道学宫的学子都是大夏将来的宝贝,谁敢在这里下死手?仔细一看,原来是楚鸿,她出现在河边,心想脑袋被门夹了,钻河底做什么?
“嗯?不对。”
她看见楚鸿紧闭双眼,对她的到来似乎没有反应。
连续喝喊了几声,依旧如此。她裹挟起楚鸿快速回到她的药室。
义军已散,再难举起,辛弃疾决定回归南宋朝廷,为了让朝廷更加清楚事情的经过,由盔下李宝特意将辛弃疾他们智擒张安国的经过如实写入奏章,由王世隆随身携带,面呈皇上。
十数日到达临安,朝堂内,赵构看完奏章,内心为之起伏。他顾虑重重,敌强我弱,他不敢真正向金军开战。皇帝的心是矛盾的,他希望自己的臣子中能多一些英勇忠诚之人。
辛弃疾如此年轻就能立下奇功,皇帝喜出望外地赞叹道:“辛卿真是对朝廷忠心耿耿,智勇双全。”
他又掉头对身边的大臣说道:“辛卿如此胸怀忠义,真是人不可多得的人才!”
这时,在赵构身旁侍立的宰相陈康伯出列启奏说:“陛下能够礼贤下士,是大宋的福气,微臣为陛下道贺!”话音落,文武大臣们纷纷附和,连声夸赞。
第二天,叛徒张安国被押赴临安城外的刑场,斩首示众。辛弃疾的英雄事迹一夜之间传遍临安。
很快,辛弃疾的事迹被街巷中的百姓传得愈来愈神。有人说,他是天神下凡,来辅佐大宋建立不世奇功,也有人说他是青牛星转世。这些传言鼓舞了南宋军心民心。
辛弃疾成为了无数人心目中的英雄。
很快,朝廷下诏书,任命辛弃疾做江阴签判,可以即日离开临安上任。
辛弃疾心里倒没觉得官职大小如何,只是随行的五十人有些打抱不平,但作为生在北方的南方人,能奈何?
辛弃疾欣然前往,这段时间以来他常常梦见自己还在泰山脚下过着戎马倥偬的战斗生涯,也常常设想将来有一天能够再次跨上战马带领王师重新杀回山东,收复河山。
到达江阴,签判只是州府长官的助理,官职并不大,事务也不多,辛弃疾这日立身书房,深吸口气,而后开始行笔。
美芹十论。
审势、察情、观衅、自治、守淮、屯田、致勇、防微、久任、详战,凡十论,详细的论述了战守之策,献于皇帝。
但却反响平平,辛弃疾壮志报国的热情始终得不到朝廷重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终究只是归正人。。。。。。”他独自摇头感叹。
自二十一岁参加起义军,能文能武,胸怀抗金复国之大志,曾以为宦海可施大计,实而磋磋砣砣却已至二十余年矣!
这日,好友陈亮来看望此时已被免官闲居的辛弃疾,两人游湖纵论,共商抗金之大计。
数日后,陈亮起身离去,辛弃疾相送,好友啊,仅此一别,再见已不知何时了。鬓角已见白的辛弃疾终日愁容满面,举杯消愁。
可愁思来在心间,区区杯中物,如何能消?
岂不闻举杯消愁愁更愁!
辛弃疾看着镜中的自己,看着墙上斜挂的宝剑,朦胧的醉眼微眯,提笔蘸墨,豪兴而书。
嘹亮的号角吹遍了连营,八百里纵横的土地上,战士们正在分食大块的烤肉。
鼓瑟齐鸣,边塞生活的军乐雄壮震天。战士们正在沙场点兵!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墙上斜挂的宝剑寒光四射,铮铮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