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朋小说网

书朋小说网>塘诗宋词三百首 > 第35章(第1页)

第35章(第1页)

诉衷情

端午合路①

石榴一树浸溪红②,零落小桥东。五日③凄凉心事,山雨打船篷。谙世味④,楚人亏⑤,莫忡忡⑥。白头行客⑦,不采蘋花⑧,孤负薰风⑨。

【注释】

①合路:桥名,在吴江县。

②浸溪红:说石榴花浸在溪中,溪水都变红了。

③五日:五月初五(农历),即端午。

④谙世味:知道世故人情的滋味。谙,熟悉,了解。

⑤楚人弓:指楚共王遗失猎弓的故事。楚共出猎,将弓遗失,从者要去寻找,楚共王不同意,认为楚人遗失了弓,拾得弓的也是楚人,何必去找?见《孔子家语》这里作者以忘怀得失以自我宽慰。

⑥忡忡:心中忧愁貌。

⑦行客:过客,作者自称。

⑧采蘋:古诗篇名。说的是古代某大夫的妻子,被周文王的德教所感化,能够奉行祭祀之礼。这句作者自谦对政教未作贡献,实则是不被任用的牢骚话

⑨薰风:即《南风》,这首古诗:“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是歌颂舜帝的冶功的。这里指代太平盛世。

【简说】

这首词的主旨,也和词牌一样,是“诉衷情”。具体说来,就是倾诉自己一生怀才不遇,而且遭人嫉妒的苦闷,兼寓身世飘零之感。作者于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曾向朝廷献《大乐议》及《琴瑟考古图》,因遭嫉,未得上奏。庆元五年(1199),他又向朝廷献《圣宋铙歌十二章》,这次幸得下诏免解,可直接参加礼部的会试,但结果未中进士,从此一生落魄,过着寄人篱下的飘泊生活。这首词是他在浙江吴江途中,夜宿合路桥时写的。首二句以“石榴”起兴,以花之“零落”喻自己的飘零。接着“五日”二句,在端午节缅怀屈原,因而引起“凄凉心事”。上片以写景为主,景中有情;下片主要是抒情,但用“楚弓”、“采蘋”、“薰风”等典故来表达,也就是“以形象说话”,所以写得很含蓄而又深刻。过片三句,以楚弓之遑论得失强自宽慰。末三句正是牢骚满腹,而有反语结之:在太平盛世无所作为,是谁之过?令人三思。张炎在《词源》中评白石词曰:“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姜白石词如野鹤孤云,去留无迹。……读之使人神观飞越。”这首词也有这些特点。至于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姜白石词“清虚骚雅,每于抑郁中饶蕴藉”,更适合于对本词的评价。

虞美人

赋牡丹

西园曾为梅花醉,叶剪春云细①。玉笙凉夜隔帘吹,卧看花梢摇动一枝枝。娉娉袅袅教谁惜,空压纱巾侧②。沉香亭北又青苔③,唯有当时蝴蝶自飞来。

【注释】

①剪:分开的意思。

②纱巾:纱帽。古代天子戴纱帽,这里代指皇帝。

③沉香亭:唐宫内一座亭子,在兴庆宫图龙池东,亭子用沉香木建成,故名。相传唐玄宗与杨贵妃曾在此观赏牡丹。李白《清平调》诗(三首录一):“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简说】

这里咏牡丹的词,用意隐晦,寄托深远。姜派词人张炎在《词源·咏物》中写道:“诗难于咏物,词为尤难。体稍认真,则拘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要须收纵联密,用事合题,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斯为绝妙。”这里提出写咏物的四个要点,不仅适合于姜白石的咏梅,咏蟋蟀词(详下诸篇),也适合于这首咏牡丹词。一是咏物不能太认真,否则太拘泥死板而不流畅。本词是咏牡丹的,但首二句是写梅花,是明写;以后才写牡丹,是暗写。而且对牡丹正面着笔不多,有不即不离之妙。二是“模写”不能差远。本词除上片三、四句有“晦而不明”(不知是写梅还是写牡丹)的毛病外,下片皆切牡丹。三是本词用沉香亭北赏牡丹的典故,又从唐明皇、杨贵妃之事联系到徽、钦二帝的昏瞆误国,可谓“收纵联密,用事合题”了。四是本词用意,吊古伤今,如画龙点睛,全在末二句,也符合“一段用意,全在结句”的标准。所以够得上“绝妙”的评价。在思想内容方面,本词以牡丹为题材,用杨贵妃的故事,来抒发作者热爱国土,痛惜河山破碎的深厚感情,在白石词中可说是难得的优秀作品。王昶在《春融堂集》中称作者“以高贤志士,放迹江湖,其旨远,其词文,托物比兴,因时伤事,即酒席游戏,无不有黍离周道之感。”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南渡以后,国势日非,白石目击心伤,多于词中寄慨。……特感慨全在虚处,无迹可寻。”“特不宜说破,只可用比兴体。即比兴体亦须含蓄不露,斯为沉郁,斯为忠厚。”这段评语不仅切合本词的内容,也指出了词的写作特点。

杏花天影

丙午之冬,发沔口①。丁末正月二日,道金陵,北望淮楚②,风日清淑,小舟挂席⑤,容与波上④。

绿丝低拂鸳鸯浦⑤,想桃叶当时唤渡⑥。又将愁眼与春风,待去,倚兰桡更少驻⑦

。金陵路,莺吟燕舞,算潮水知人最苦。满汀芳草不成归,日暮,更移舟向甚处?

【注释】

①沔口:今湖北汉口。

②淮楚:淮,今安徽合肥;楚,这里指湖北汉阳,作者曾居住于此。

③挂席:扯起风帆。席,船帆。

④容与:悠闲自得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