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道理,嘉靖、隆庆、万历这三个皇帝运气都很好。
他们三掌管大明的时候,都是人才辈出的时候,嘉靖刷到的顶级臣卡有张璁、王守仁、夏言、海瑞、徐阶、戚继光、胡宗宪、赵贞吉等等人才,哪个不是耳熟能详的。
就连嘉靖爱用的奸臣严嵩都具备很强的能力,为什么那么多的历史小说喜欢写嘉靖,还不是嘉靖朝里的名人耳熟能详,更容易给读者带来阅读体验和代入感。
而嘉靖之后的隆庆皇帝,完美继承了嘉靖朝的臣卡储备,人才基础,还额外发掘了高拱、张居正这样的新生代人才。
只可惜,隆庆干了六年就跪了,万历皇帝再次接盘了他爷爷,他爹留下来的遗产。
戚继光更是被三代皇帝疯狂使用,堪称劳模。
而万历时期的张居正当时为了上位,那是把曾经推心置腹的好兄弟高拱送走。
高拱可不是什么奸臣,更不是什么贪官污吏。
这位可是隆庆中兴的重要成员,这期间,明朝经济发展迅速,社会保持稳定,曾经乌烟瘴气的朝政焕然一新,因此史学家称这段时期为“隆庆新政”。
隆庆皇帝也非常重视高拱。
在弥留之际托孤,隆庆皇帝是把身后大事全部托付给了自己的首辅大臣高拱,拉着他的手说道:“以天下累先生。”
这是莫大的信任,也是隆庆皇帝和高拱君臣之间多年的感情,隆庆皇帝知道高拱是个有能力的人。
故此隆庆才让高拱来辅佐才十岁的太子,担负起历史使命,开创一番宏大事业。
时任首辅的高拱深感责任重大,不免忧心如焚。
当时的万历身为太子才十岁,还是一个不懂得如何治理江山社稷的小孩子,辅佐这样的太子治理国家,真正是任重道远啊。
于是乎,高拱就对自己的好兄弟张居正感叹:“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
然后张居正就把这句话送给了高拱的政敌司礼监掌印太监冯宝。
最终被这位大太监说成——“十岁孩子,如何作人主。”
高拱的仕途因此直接迎来了终结。
虽说张居正后来做出的事业和高度,都是在高拱之上的,但是这争夺权力的手段,张居正也不干净。
不过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大多数的时间都要看对方的功绩,而不会过于深究这方面的细节。
鹿崇用的这些小手段,陆成安也都清楚对方不想让自己好过,但陆成安从始至终都没把鹿崇放在眼里。
哪怕现在的陆成安,所仰赖的力量,更多是汉王的支持,可是在办事能力上,陆成安还真是能拉开鹿崇一截的。
主要是先前陆成安没什么机会在这块儿大展身手,深陷南北榜案这种倒霉事里面,陆成安还是武臣起手,除了带兵打仗、四处溜达维护治安以外,他没有其他的权限主管事务。
这次抓住机会,陆成安说什么也要把汉王交代的事情全部都给办妥了。
在赈灾施粥上,陆成安更是亲力亲为,为了避免有人还敢在这件事情上有所糊弄,他每次施粥,都要亲自审查木桶中的米粥情况。
直接沿用了雍正的土办法,浮筷落人头。
言简意赅,就是将筷子插在盛粥的大木桶里,这筷子要是站不住浮起来,便表示负责赈灾的官员在米上做了文章,陆成安直接将施粥的吏员送去杀头。
陆成安行事雷厉风行,而且一丝不苟,很难给手下这些人钻到什么空子,浮筷落人头的基调一定下来,就闹得赈灾的吏员叫苦不已。
以往赈灾的米粥之中,他们这些吏员都是能瓜分一些米回去的。
陆成安这样做,就是不给他们小偷小摸的机会了。
一时之间,饥情严重,到处愤慨的民怨,在陆成安强势的态度下得以好转,大多数人只要吃饱了,心里的怨气就能减轻不少。
朝廷该办的事情都办了,哪里有那么多的人怨?
唯独不妙的是,赈灾并不能在根本上解决问题。
农民们挨饿的原因是闹了旱情,旱情只要不解决,他们就没办法产粮,不能产粮就只能等着朝廷赈灾。
朝廷给百姓们米吃,只是临时解救,治标不治本。
连着几日没睡好,陆成安都在沉思该怎么破局,找苏灵然祈雨,在陆成安的心里面,一直是视为最后的手段。
还有处置的余地,那么陆成安都不会启用最终兵器。
看着整日劳累,眼里逐渐出现血丝的陆成安,开封知府鹿崇却是闲庭信步,每日在衙门里喝喝清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