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由吐了个舌头,从此不敢直呼季札之名,而按孔子之说,称呼季札为延陵季子。
延陵季子,是因为季札食邑在延陵,又因为季札德高望重才华横溢,是当时世人对他的尊称。
孔子对仲由讲了一个季札守信的故事。
有一次,季札奉命出使中原列国,到了徐国时,徐国国君看中了季札的佩剑。
季札也看出来徐国国君喜欢自己的佩剑,但这佩剑乃吴王为此次出使专赐给季札的,是一柄不但珍贵更有着一定外交意义的宝剑,当时不能送人。
等出使列国的使命完成了,就将宝剑赠送给徐国国君吧。季札心想。
季札出使列国返回,途经徐国时,季札就求见徐国国君,有意赠送宝剑。
不巧的是,徐国国君却去世了。
季札带着随从专门赴徐国国君之墓地拜祭,然后将宝剑挂在墓地的树上,返回吴国。
当时,季札的随从很不解,问季札道:“公子本就没有应允赠送宝剑给徐君,何况徐君已经去世,为何还要将这珍贵的宝剑留在徐君墓地?”
季札道:“口虽未允,但心已承诺。承诺之事,自当奉行,此乃信也。”
仲由听后不由对季札感佩万分。
这里,仲由和孔子说的吴国内乱,正是公元前515年吴国发生的弑君夺位之事。
原来,吴国先君寿梦有四个儿子,诸樊、余祭、余昧、季札。寿梦去世前,欲传位给最有贤名的幼子季札。但季札坚决不受,只好传位给长子诸樊。
为了能让季札当上国君,吴王寿梦定下规矩,四兄弟轮流继位,直至季札当上国君。
就这样,吴国按先君吴王寿梦遗命,实施着兄终弟及制的继承法。
到老三余昧去世后,季札就应该继承君位了,但季札一生追求学问,不愿担任国君,就离开了吴国,赴列国周游。
那怎么办?
吴国人只好拥立余昧之子担任国君,这就是吴王僚。
谁知这样一来,老大诸樊之子公子光不服了。
如果由季札继位,公子光没有任何意见,但现在是你三叔去世后将君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这不公平。
于是,公子光发动了政变,具体讲就是刺杀了吴王僚。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专诸刺杀王僚的故事,我们在吴国风云里讲了。
公子光夺了吴国国君之位,这便是吴王阖闾。
吴王阖闾刚继位,听说四叔公子季札回来了,非常紧张。他很担心季札是来兴师问罪并夺取他的君位的,于是作了严密的防范。
谁知,季札根本无意于君位,他只是依礼来替先君吴王僚送葬的。
这令季札的名声更加响了,远在鲁国的孔子得知此事后,当然深深感佩。
季札虽无意君位,但对自己的祖国仍旧深深热爱着。
吴王阖闾对自己这位王叔非常敬重,国政要事,均与季札商议。
这一次,吴国新君刚立,依礼得派出使臣赴列国聘问。季札就带了自己的长子赴中原列国聘问。
谁知,刚完成了赴齐国聘问后,长子却因病不治而亡。
季札强忍着悲伤,在齐国赢邑、博邑之间的山林选了一块墓地,将其子安葬于此。
孔子为何要去观季札主持其子葬礼?
孔子虽然在内心把季札当成自己的老师,但两人却从未相见,亦未行拜师之礼,这只是孔子自己的一厢情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