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朋小说网

书朋小说网>宋时超 > 第3章 论或心与道(第1页)

第3章 论或心与道(第1页)

对于摄心术,精通各种奇门知识的长生老人却是比空戒大师或是太玄真人,了解的都要多一些。

长生老人说,人的神志其实是产生于脑海之中,依托脑海活动而存在。而大脑从来都是医家难以触及的禁区,千百年来对脑的研究从来没有过实质性的进展。就是医道如此发达的今天,还是由许多医师认为灵智产生于心脏,用一应对心脏生效的药物治疗失神,贻误乐乐不少病人的性命。

神志依托于脑,对神志的一应功法药物自然也就要从脑部着手。中医之中,只有部分关于智慧方面的记载,例如一应补脑的药物之类。反倒是在杏妹的侗人医术之中,颇有些能左右人脑部活动,从而影响人神志的药物。这也是得益于杏妹的蛊术知识和从七情六欲着手治病的医术。

杏妹一脉的医药之中,曼陀罗草起到一个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原因就是曼陀罗草能直接作用于人脑,放松人的精神戒备,辅以其他一些药物搭配,便能用语言来左右人的意识,产生作用。之前孙向景在太玄教事情中配置出来的药粉,便是起着这样一个作用。

然而人的思维活动是在是非常复杂,单纯的药物和语言能起到作用十分有限。一个练武的高手,在看见别人伸手探向腰间的时候,往往会做出过激反应,进行防备,就是因为其武道上的经验左右了他的判断,使得他对别人拔刀的动作太过敏感。借助于这种近乎本能一般的反应,摄心术的高手能够通过肢体动作来影响人的判断,从而弥补在语言上的不足。

又比如两人对峙之时,若是有一人瞟眼朝对方身后看去,对方十有八九会受其影响,产生“身后有人”的错误判断,从而在对峙中失去先机。这等道理,其实很多练武之人都懂,也会在实战中使用,但是越是懂得,自己内心就越有疑惑,生怕对方故布迷阵,麻痹自身,心心念念都会想着身后之人,却是难以控制的。

药物、语言、动作加上表情,就是摄心术的根本原理所在。只是其中道理深刻,技巧复杂,长生老人自己不曾修炼研究过,所知道的也就这么多。

长生老人告诫徐方旭说,人并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意念。即是是空相大师那等高僧,或是长生老人自己这样的地仙人物,心灵之中也时时刻刻会有杂念产生,会不由自主地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自然也会在不知不觉之中收到摄心术的影响。

在长生老人看来,心灵就如一面铜镜,时时刻刻照见外界种种,指导肉身做出反应。这种反应,有些可以用意志来控制,有些则不能。人不能控制自己的心跳,也就不能控制自己的心灵,世间各种人物,或聪慧,或愚钝,归根到底,不过是心灵之镜是否明澈罢了。这也就是所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的道理。

作为练武修道之人,对自身内心的把握却是十分重要。境界低微之时,自然需要“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经常内视自省,才能避免走入岔路,钻牛角尖,陷入心魔。而任何时候,都不能妄想自己“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这等境界,只在经书之中存在,人世间是万万没有的;而这一句话,也正是彻底破解摄心术的法门所在。

所谓摄心术,一切刺激暗示,都要受术者能接受,能理解,也才能奇效。要是一个先天聋哑盲痴之人,既不能感受到施术者的一切举动,也不能理解这些举动的含义,更不会对其产生丝毫反应,自然也就不会受到摄心术的影响,真正做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当然,一个人要真是聋哑盲痴,是否中摄心术倒也不是什么要紧关键的事情。

长生老人没有彻底破除摄心术的法门,但是有一招神通可以令人暂时做到“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坐忘境界,一旦施展起来,短时间内便可不受外界任何影响,只凭借本能行事,直到心智无法承受这种空寂绝望的压力,或者有预先埋藏下的契机,才会清醒过来。

徐方旭一时想起当年太玄教战场之上,陈风崇最后放弃意识的那招法门,想来也就是长生老人如今所说这招。只是他实在想不通,为何长生老人会与他说这么多有关摄心术的事情,似乎还有意将陈风崇的底牌绝招也传授给自己。

徐方旭发问之后,长生老人长叹一声道:“我自听你说起弥勒教主地摄心术一来,一直心中不安,似乎你与此邪术还有莫大因果关联。为师归根到底还是一个凡人,不能堪破天机,不能洞悉因果,只能在冥冥有所感知之时,多作预防准备,以备不测。风崇的招式是我传授,想来他也不会介意与你共享,我便也传授于你,只怕日后还有用得上的时候。”

徐方旭听闻自己与摄心术因果深重,一时也是一惊。不过旋即他便释然,当今天下,能施展摄心术的也只有弥勒教主,长生老人一脉与弥勒教颇有渊源,似乎不死不休,自己今后会再遇弥勒教主也是正常,自然也就要面对他的摄心术了。

徐方旭当即不再多想,便静下心来,先将长生老人之前所说一一记在心中,随后又仔细学会了陈风崇也会的那招所谓“坐忘”之术,由长生老人亲自为他埋下心矛,以便在陷入混沌不知的状态时还能被唤醒。

徐方旭跟着长生老人了解摄心术相关的同事,孙向景也在外面院子里与惠博文交流一应的武道经验。

原本惠博文拜太和真人的时候,只是一个记名弟子,也约定只学道理,不学武术。然而这一年多以来,惠博文的道理进展实在惊人,超乎太和真人的意料之外;而他自己与长生老人一门接触得多了,对所谓的“江湖”也有了更深的理解,从最初的遐想期望,到后来的敬而远之,又到现在的置身其中,惠博文渐渐不再排斥武功,起了向太和真人学习武道的心思。

两人一拍即合,太和真人也就收下惠博文作为入门弟子,与冲玄子一个辈分,开始传授他真武荡魔剑法,指点他锻炼自身,修炼武道。只是太和真人知道,惠博文今后很有可能会出仕为官,依旧按照江湖规矩,将事情说得明明白白,从惠博文入朝为官的那一天起,两人之间的师徒情分便彻底断绝,今后江湖庙堂,各自路远。

惠博文知道这是多年来流传下来的规矩,自然也就一口答应,知道就算自己入朝为官,或能与太和真人断绝师徒名分,却永远断绝不了师徒之间的情义。

因为惠博文开始修行武道的年龄已经太大,只怕很难在武道有太高的进展,故而太和真人也是劝他循序渐进,徐徐图之,千万不可操之过急,走入魔道。惠博文自然是知道个中厉害,故而每一步修炼都是走的十分小心,生怕一步踏错,万劫不复。

听闻惠博文开始修炼武功,长生老人自然是十分高兴,也乐得指点;徐方旭也是表示自己对真武荡魔剑法也有些理解体会,能够在平时指点惠博文些许。惠博文自然也是十分欢喜,又因为长生老人的山庄地势广阔,利于练武,他就干脆搬了过来,在这边学习修炼,也是平时练武间隙,能多与孙向景讨论学问,准备乡试。

只是孙向景对惠博文开始修炼武道一事表示十分同情,也时刻给他加油打气。

原来这武道修炼,第一步的入门就是“百日筑基”。所谓“百日筑基”,其实就是禅定,内观自身,感受经络存在,进而打通气脉,开拓丹田,练出第一丝内劲的过程。而这百日筑基之中,颇有些要紧之处,关口十分严格,一旦逾越,就是前功尽弃,只能从头再来。

之所以年纪大了以后不好修炼武术,其实就是因为百日筑基这个关口。对成年男子来说,守精不泄一点却是最难渡过。幼童时修炼武功,身体尚未长成,精元以气息形式游走于血脉之中,既无念头,也无条件,童子修炼,最是容易。而男子一过十二,身子就开始发育长成,不单心中会有各种旖旎之想,精元也开始成型,一段时间就会“水满自溢”一次,随即就是前功尽弃。

古人对此阶段修炼,提倡一个不动念,所谓“即此一念之动,真精已不守舍”,唯有坚守意识,才能把守关卡,完成百日筑基。

惠博文比孙向景稍小,也是十六岁的年纪,不单身体长成,而且还食髓知味,故而渡过这一难关,的确需要打毅力。

也是还好最近陈风崇不在山庄之中,否则要是他在,别说动心忍性,百日筑基,就是身体不被他的荤话掏空,就算是阿弥陀佛了,哪里还能修炼什么武道。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孙向景最近跟惠博文在一起的时候,连个“女”字都不敢提,实在是害怕自己一时不慎,将他的修为毁去,那就是罪莫大焉,误人子弟了。

好在两个小孩儿在一起,不谈及阴阳之事也还有许多话题,每日的练武读书就够两人头疼,倒也没有什么太过艰难地地方。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