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篮!”缺口处传来了一声英语的爆喝。
“襁褓。”
见德内尔答出正确的口令,里面的人立刻收起武器:“小心点,长官,别忘了你指示我们在这里埋下的炸药。(英语)”
“那是炸药,不是地雷,没什么可小心的。”德内尔瞥了英国士兵一眼,“保持警惕,准士,但也要小心别射了自己人。(英语)”
“是,长官。(英语)”
德内尔伸出手扒住要塞缺口的边缘,支撑身体跳上半人高的基座,随后打量了一眼安置在缺口后的刘易斯机枪。由于布伦轻机枪产能不足,部分英国部队只好先用这些上次世界大战的老货,不幸的是,配属给德内尔营的这个英国连就属于这部分部队。
当然,用老枪也并非一无是处,起码上次大战生产的恩菲尔德1型的刺刀座还能比现在的牢靠点。前些日子德内尔看到英国步兵手上的恩菲尔德4型的刺刀卡槽和闹着玩似的,一看就不结实,他甚至怀疑那批步枪到底能不能用于拼刺。
与花里胡哨、华而不实的英国刺刀相反,法兰西的刺刀简直是实用与美观结合的典范——刀身修长而坚固、卡槽精密而简单。每当勒贝尔刺刀被插上枪口,德内尔都能感到自己心中涌起无尽的勇气。
可惜现在已经不是刺刀与步枪唱主角的时代。
在指挥部里,博特阿上尉正通过电话向港口呼叫炮火支援,但海军的候补军官雨果·尼维勒抱歉地回复:“各部队呼叫炮击过于频繁了,长官,我们舰的火炮已经严重过热,或许您该尝试联络海岸炮兵部队。”
“他们早就把炮弹打光了,该死的!”博特阿心情烦躁地挂了电话,随后无奈地双手捂脸。但他的余光刚瞥见德内尔的身影,就立刻来了精神:“我们现在该怎么办,少校?!”
“英国人的高射炮没在射击敌坦克?”
焦头烂额的博特阿无奈地摆手:“他们根本看不见目标,少校。”
“借助照明弹也看不到?”随着一发德国佬的照明弹腾空而起,德内尔爬上观察位,举起望远镜观察前线,德国III号坦克的轮廓看得清清楚楚,“你确定?”
博特阿的脸一下子垮了下来:“这群杂种!”
“事情不是你想象的那样,让我来处理这件事吧。”德内尔说着,便提枪走出指挥所,“沃特森上尉,给我个英国望远镜!(英语)”
“是,长官!(英语)”
“长官!”见到德内尔后,炮位上的军士立正示意,“我们看不清目标,无法射击!(英语)”
话音未落,德内尔就塞给他一个英国望远镜。接过望远镜后的英国军士立刻跑到跑位上开始观察。起初他仍然什么都看不清,但很快德国佬又很配合地打了一发照明弹,于是远处B连阵地左翼的景象立刻一览无余了。
英国军士立刻向炮组报出了一连串的坐标,伴随着开火的命令,第一枚高射炮弹穿膛而出,但没有命中目标,第二发同样打歪了,但是第三发直接殉爆了一辆III号或者IV号坦克(德内尔也看不清到底是什么)。
阵地上立刻欢腾一片:“Welldone,sergeantGetanothermore”
那个英国军士愈战愈勇,接连敲掉另外一辆德国坦克。敌军向摇篮要塞的报复性炮击转瞬即至,不过还没摧毁这门高射炮,就被城内的155mm施耐德M1917火炮压了下去。于是英国人又借助地形和武器的双重优势再次开张,拿下了第三个和第四个战果。
应该说,英国炮组的出色表现令德内尔颇感意外,但其实他们不行也不要紧:他们不行的话,德内尔自己行啊!自己指挥炮击就是了!
很快,德国佬就再也不打照明弹了。敌人被迫放弃了“一口气扬了法国人”这样不切实际的计划,开始利用兵力优势与95团1营进行绞肉。
“早他妈的不就该这么干。”德内尔对此嗤之以鼻,“碰了一天的壁,怎么还不吸取教训。(英语)”
一个英国士兵在他身旁恭维道:“或许德国佬还不死心,还以为您的营也像正常的法军部队那么垃圾!(英语)”
“……”
“抱歉,长官,我的意思是……您的营战斗力超过了法军的普遍水平。(英语)”
————
重型高射炮的作用在于射击位于中高空的战略轰炸机,必须齐射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对单门火炮的瞄准要求不高,位于炮群里的某个炮组即使没有配备望远镜也能完成作战任务。
但这并不是说配属给摇篮要塞的高射炮兵没有望远镜是正常现象,间战和二战期间重型高射炮兵基本都接受过射击地面目标的训练,必要时都能当做野战炮或者反坦克炮兵使用。高射炮放平打坦克不是隆美尔发现的,早期重型高射炮基本都是各国用自家的现役加农炮改的,不可能加了个炮架就忘了自己本来是什么。各国在20年代设计的一批纯高射炮也基本都兼有平射功能,出现在本章中的英制37英寸重型防空炮也是如此。
总而言之,英国炮组应该配备望远镜,但实际没有配备,这种情况是有可能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