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朋小说网

书朋小说网>大唐帝国有多强大? > 卷二第38章宣宗李忱 仁慈宽厚的君主上(第1页)

卷二第38章宣宗李忱 仁慈宽厚的君主上(第1页)

唐宣宗李忱,初名李怡,是唐朝的第十七位皇帝,在位时间为846年至859年。他是唐宪宗李纯的第十三子,也是唐穆宗李恒的异母弟。李忱于821年的长庆元年被封为光王。在846年的会昌六年,随着唐武宗的去世,宦官马元贽等人拥立李忱登基称帝。

唐宣宗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与前任唐武宗不同的政策:复兴了佛教寺院,惩处了道士赵归真等人,而且将李德裕贬谪,起用了牛党成员如令狐绹等。同时积极处理国家事务,整顿政府管理,限制皇室和宦官的权力,并为甘露之变中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官员们平反昭雪。对外方面,击败了吐蕃军队,稳定了北方边疆,平定了安南地区的叛乱,并接受了张议潮的归降,设立了归义军。李忱以明智、果断着称,能够接纳谏言,并且个人生活简朴,这些举措使得当时的社会秩序得到了一定的恢复。

到了大中八年(854年),宣宗试图联合令狐绹清除宦官势力,但计划泄露,导致了南衙北司之间的紧张关系加剧。自大中十二年(858年)以后,由于所用将领管理方面的问题,各藩镇陆续出现了叛乱事件。大中十三年(859年),唐宣宗因服用长生不老药而中毒,在长安的大明宫去世,享年五十岁,在位十三载。走后获得“圣武献文孝皇帝”的谥号,庙号为宣宗,之后又被追加了更长的尊号:“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

唐宣宗在位期间,被后世誉为“大中之治”。这一时期,国家相对稳定,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因此即便是在唐朝覆灭之后,百姓们依然怀念他,并尊称他为“小太宗”,以此赞扬其对国家治理的贡献。然而,对于唐宣宗的评价并非完全一致。一些历史评论家指出,尽管宣宗在处理日常政务时展现出了敏锐的判断力和果断的决策能力,但在面对更为复杂的政治挑战时,他的表现则显得有些不足。例如,在重大政策的制定上,唐宣宗可能过于依赖个人的精明判断,而未能充分体现出仁慈和宽厚的领导风格。

这种倾向在他晚年试图清除宦官势力时尤为明显,那次行动因计划泄露而失败,导致了宦官与朝廷官员之间紧张关系的加剧,几乎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动荡。此外,李忱在文化领域也有一定的造诣,尤其擅长诗歌创作和书法艺术。《全唐诗》中收录了他的六首作品,这反映了他不仅是一位政治领袖,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化人。

早年经历

李忱生于元和五年(810年六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于长安大明宫内,其生母郑氏,原本是叛将李锜的侍妾,在李锜谋反被平定后,入宫成为郭贵妃的侍女,并受到宪宗的宠幸诞下了李怡。

长庆元年(821年)三月,李忱被授予光王的封号。尽管辈分上他是敬宗、文宗、武宗这些侄子们的皇叔,但实际上,却比敬宗和文宗还要年轻一岁。宫廷中的人都认为李忱性格沉稳,言语不多,甚至有人觉得他似乎有些不太聪明。然而,在他十多岁时的一场重病中,据说有一道光芒照在他身上,令他突然间恢复了活力,翻身下床以一种庄重的姿态迎接这奇异的现象,仿佛是在接受臣下的朝拜。这一幕让当时的人们感到困惑不解,但李忱的乳母担心这是心病的表现。

不过,唐穆宗却对李忱另眼相看,他抚摸着李忱的背说:“这个孩子是我家的英杰,绝非心病。”并赠予李忱玉如意、御马和金带等珍贵礼物,还指派郭太后的亲戚郭鏶担任其导师。李忱曾梦见自己乘龙升天,当他与母亲分享这个梦境时,郑氏警告他不要向外人透露此事,因为这样的梦可能蕴含着非凡的意义。

在太和、会昌年间,李忱变得更加深藏不露,即便身处人群之中也鲜少发言。文宗和武宗有时会在宴会上强迫他说笑,以此取乐,称他为“光叔”。尤其是武宗,因其豪放的性格而对沉默寡言的李忱显得格外轻视,对待他并不十分尊重。

登基称帝

会昌六年(846年)三月一日,随着唐武宗健康状况急剧恶化,宦官马元贽等人权衡再三后决定,拥立平日里低调内敛、不显锋芒的皇叔李怡为新的君主。他们认为这位皇十三子将是一个较为容易掌控的人物,因此授予他“勾当军国政事”的重任,并为其更名李忱,正式确立为皇位继承人。当唐宣宗李忱开始监国时,他以庄重而哀伤的态度接见臣僚,处理国家大事时展现出令人惊讶的果断与智慧。朝野上下第一次见识到了这位深藏不露的帝王之才,意识到这位新皇并非如过去所见那般简单。同年三月二十一日,随着武宗的离开,李忱正式登基为帝,成为唐朝的第十七位皇帝——唐宣宗,这一年他三十七岁。

宣宗的即位不仅标志着一个新政治时代的开启,也预示着他将以不同于以往的形象领导国家,展现其作为明君的潜力和能力。唐宣宗统治初期便赢得了广泛的信任和支持,为他后续的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大中始末

宣宗是一位深受《贞观政要》影响的君主,其在位期间勤勉治国、孜孜求治,致力于解决中唐以来遗留的社会问题。即位以后,先是贬谪了权臣李德裕,从而结束了长期困扰朝廷的牛李党争;接着采取积极的措施抑制宦官势力的过度膨胀;并对不法权贵和外戚势力进行了严厉的打击。对于那些在甘露之变中受害的官员(除郑注、李训之外),全部予以昭雪,恢复名誉。

李忱厉行节俭,减轻百姓负担,降低赋税,并注重选拔贤才,为国家治理注入新的活力。他的政策使得国家逐渐从安史之乱后的衰败中复苏,收复了大量被吐蕃占领的土地,击败了多个边疆民族如回鹘、党项和奚人,增强了国家的安全与稳定。这些举措不仅让唐朝的国势有所回升,也让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因此这一时期被称为“大中之治”,更是被誉为类似汉文帝时期的“文景之治”和唐太宗时代的“贞观之治”。

然而,也有评论指出李忱虽精于听断,却过于苛察而缺乏仁恩,这可能影响了他对更大格局的把握。尽管他在位期间忧心国事,不曾懈怠,但天下仍频遭水旱灾害。而且自大中十二年(858年)起,由于地方将帅管理失当,各藩镇相继发生叛乱事件,例如宣州、湖南、广州和江西等地的都将驱逐了当地的观察使或节度使。面对这些挑战,李忱迅速任命崔铉、温璋、蔡袭、李承勋和韦宙等能干的大臣分别前往各地平息动乱,最终成功地控制住了局面。

为政举措

唐宣宗李忱即位后,以其对《贞观政要》的深刻理解和崇敬为指导,努力效仿唐太宗治国理政。他将“至乱未尝不任不肖,至治未尝不任忠贤”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把《贞观政要》书于屏风之上,时常以庄重的态度拜读,以此激励自己明察秋毫、公正无私地处理国家大事。

加强皇权与整肃吏治

即位之初,宣宗迅速清了武宗朝的重臣李德裕,并大举起用了牛党成员,从而结束了长期的牛李党争。宣宗还对前朝晋升高官过滥的现象进行了改革,严格控制高官人数,珍惜紫、绯官服的授予,确保官员晋升基于实际政绩而非私人关系或时间长短。特别是对于地方最高长官刺史的选择,坚持亲自面试,以确保这些“父母官”的能力与品德符合他的期望,进而维护民心稳定。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