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明王朝的历史上,有两个大名鼎鼎的汪直,一个是西厂第一代话事人,成化时期的太监汪直,另一个则是在东南沿海一带,已经横行二十年的大海盗,嘉靖时期自封为“徽王”的海盗汪直。这汪直是徽州歙县人氏,据传他原本姓王名锃,只是因为后来当了海盗后,为了避免祸及家人,于是就改成了“汪”姓,自称“汪直”,号“五峰船主”。
在嘉靖初期,因为在东南沿海一带发生过两帮日本势力争夺跟大明贸易份额的“争贡之役”,原本就在大明朝廷打压下日渐萎缩的海上朝贡贸易被进一步严厉管控,尤其是跟日本之间的海上贸易更是被严厉禁止,汪直最早从事的还是合法的海上朝贡贸易,但是干一段时间后,他和他的一些同乡和同事就不满足于踏踏实实挣辛苦钱了。于是就开始联合起来,打着正常贸易的幌子夹带朝廷禁止的进出口货物,也就是现在俗称的走私。又经过几年的走私生意摸索后,已经颇有实力的汪直注意到往日本走私倒腾东西的利益最大,因此便开始把走私事业的重心转向日本。
当时的日本由于“争贡之役”正被大明朝廷施行经济制裁,没办法通过正规渠道获取到大明的货物,于是一方面组建海盗前去大明沿海抢掠,一方面和汪直这些大明走私犯保持较好的关系,通过他们获取大明的货物。汪直也得益于此,在日本各势力间十分受欢迎。当时日本甚至还把平户岛和松浦津拱手送给了汪直,让他在这两处地方建立“走私产业园”。除了有日本官方势力的支持外,在大明这边,汪直不吝钱物贿赂,跟东南沿海一带的地方官也始终保持着较好的关系。这些官员为了自己的私利,对汪直的走私生意视而不见。有将近十年的时间,汪直的走私生意就是半公开化的,也因此聚敛了大量财富,手下养活了一大批人。这个时期的汪直不仅仅是大走私犯这么简单,说他是东南沿海一带官员的“白手套”应该更准确一些。
然而,随着倭寇在东南沿海越来越嚣张,而汪直和日本人的关系又很密切,在朝廷严令剿灭倭寇的巨大压力下,东南沿海一带的官员这才开始逐渐转变了对汪直的放任态度。总督王忬派俞大猷率兵剿灭了汪直手下其中一支走私队伍,吓得汪直赶紧率领全部手下逃到了之前日本人给他准备的“走私产业园”,并自封“徽王’,从此成了大明官方通缉的大海盗。过了没几年,嘉靖帝任命胡宗宪为浙江沿海一带的政治主官。胡宗宪上任后,一方面积极剿灭倭寇,一方面向汪直示好。胡宗宪为了招抚汪直能为自己所用,答应汪直如果他肯归附,便向朝廷申请放开一部分海禁,并让汪直垄断一部分海上贸易权。在胡宗宪的拉拢下,汪直投靠了胡宗宪,并配合胡宗宪剿灭了另外几支跟自己不一个势力的海盗。在胡宗宪的默许下,汪直的走私生意再度半正常、半公开化,当然汪直赚取的很大一部分利益也要孝敬给胡宗宪,就这样汪直摇身又成了胡宗宪的“白手套”。
不过,在跟胡宗宪合作的前几年,汪直还是留了一个心眼,他只是派自己手下返回大明跟胡宗宪接触,自己仍旧远远躲在日本境内的“走私产业园”。几年后,因为和胡宗宪之间合作非常愉快,汪直就渐渐放下了戒心。胡宗宪让汪直当中间人,跟当时的日本幕府当权者谈判,表示大明朝廷愿意放开一部分对日本的贸易海禁,以此遏制倭寇。汪直帮胡宗宪跟日本人达成协议后,以为自己给大明立了功劳,于是就大摇大摆的返回了大明。而胡宗宪也的确没有欺骗汪直,没有跟他搞秋后算账、过河拆桥那一套。然而,胡宗宪虽然这样想也这样做,但是当时大明朝廷中还有其他官员对海禁政策及对汪直的处置抱有不同意见。没过多久,汪直就被当时的杭州谒巡按王本固派人拘捕,并判处其死刑。汪直手下的势力也遭到官府的突然围剿,几乎全军覆灭,只有毛海峰率领一小部分人逃了出去。
汪直被捕入狱后,尽管胡宗宪多方营救,但想要置汪直于死地的显然不止杭州谒巡按王本固这一个人,朝廷中跟胡宗宪不一个派系的清流派官员,乃至嘉靖帝也都想要杀了汪直,最终,汪直还是没能保住一命,在浙江杭州府官巷口被斩首示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