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过了很久,韩克都未听到朝中大臣的议论及有关此事的影射之言,才知道原来自己的想法是多么的荒谬,在后悔惭愧之余,韩克更加信服了司马光,成了朝中司马集团的重要人物。
司马光在处理朋友关系时,就很好地保守了秘密,不但帮了朋友的忙,还保守了朋友的秘密,最后使朋友为之信服,两人的关系由此又前进了一步。
曾几何时,人们把个人隐私当做“见不得人的事”,尤其朋友之间,若有什么尚未公开,就不够义气,就是没有诚意,以至于只有达到了“同吃、同住、同行、同生死”,才算够得上哥儿们,算得上是亲密无间的朋友。这样做的结果,表面上朋友之间亲如兄弟,无话不说,无事不公开,实际上并不尽然。首先,那些“亲密无间”、“融为一体”的朋友,已经失去了自我,而这当然决非自己的意愿。把自己的一切全部寄托在朋友身上,最终还要从朋友身上找回来的,因为自己毕竟是自己,朋友是不可能完全替代的。此外,再亲密无间的朋友毕竟是两个不同的人,毕竟会有矛盾存在,所以朋友间一旦出现不合,那么越亲密就可能彼此伤害得越深。因为亲密的朋友之间“知根知底”,朋友“知道的事情太多了”,不“清理门户”,就难除“心腹大患”。因此,朋友之间若出现内讧,那首先清理的,往往是曾经最亲密的朋友,而这与互相不尊重隐私权有直接的关系。
如果换一种方式与朋友相处,肯定不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像“洋人”那样,与朋友实行AA制,表面上似乎“生分”了一些,实际上是互相尊重,朋友之间的感情也并不见得就比“不分你我”淡漠。只有充分张扬彼此的个性,才能长久保持朋友之间的共性。否则,朋友之间“融为一体”,只有朋友交情这个共性,那自己的个性被融化的同时,共性也难以再存在了,不是消失,就是发生裂痕,朋友还是朋友吗?
如今的社会,钱的重要性愈来愈明显,关于钱的问题也越来越普遍,越来越敏感了。朋友之间,再亲密无间也不能让钱也亲密无间。西方人,朋友之间一般不问收入,除非对方主动告诉你。在“洋人”看来,个人收入纯属隐私,不仅要尊重,而且要充分保护。收入多少,是一个人极为重要的秘密,岂可随意探问猜测?一个人如果不想让朋友知道他的收入,自有其理由。有时候,朋友知道了反而对朋友有害。因此,“洋人”能像对待性隐私一样对待财产隐私。
对于财产,如果认为“你的就是我的”,不这样,好像就不够朋友,那么,虽然也可能亲密一时,但最终一定会为钱而散,为钱而伤,为钱而亡,我们周围这样的事,隋发生的还少吗?
要想同朋友搞好关系,让朋友帮助你,就应当像尊重朋友的性隐私权一样尊重他的财产隐私权。决不能习惯性贸然地问朋友“有多少钱?”更不能有意无意地算朋友的经济账,并要求“拿来”或“他用”。
3.朋友交往不能超越本分
朋友之间必然会有某种程度上的控制和依赖,这无可厚非,但千万不能过分,否则就很可能导致朋友间关系恶化乃至破裂。
朋友并非父母,他们没有义务帮助你,他们可以给你支持,但不可能包办代替,你必须清楚,朋友的帮助只不过是基于你们的友情而已。因此,对朋友过分地控制和依赖会损害你和朋友的关系。
如果你事事游移不定,老是向朋友询问,就会使你受到朋友某些错误的意见的影响。为此,你应该立刻决定,摆脱对朋友的依赖。有的人恰恰相反,他们盛气凌人,在与朋友的交往中,总喜欢指手划脚,不管朋友的想法如何,都要求朋友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这种做法同样会为友谊的发展埋下不祥的种子。
朋友之间的交往不可超越本分,更不可过分依赖,这是交友起码的原则。
可以说朋友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事业上也是很重要的一环。《说文》中就讲得很明白:“朋友,就是感情的象征。志同道合的就可以结为朋友。”朋友关系是平等的,切不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人。
卡罗琳,是一位有三个孩子的年轻母亲,她有这样一个“女主人”式的朋友。新搬进这一居民区,卡罗琳急于找朋友,这时,莉拉进入了她的生活,像只母鸡似地把卡罗琳呵护在翅膀下。不久后,卡罗琳发现,莉拉不仅是只母鸡,还是个大王,她是位社会团体的总裁,整个团体是由她的朋友和她们的丈夫们组成的。
“起初我挺喜欢她,’卡罗琳说,”我是她的特别好友,她要我干啥,我就干啥。有时我感到似乎受她的压制,但我不知该怎么办,因为我的确喜欢她,希望与她保持朋友关系,但我逐步不喜欢只是听从她了。“
卡罗琳意识到,如果她真想与莉拉或任何人交朋友的话,她应该学会与朋友平等相处,有往有来,互相帮助。也就是说要弄清自己必须干什么,并把它付诸实施。
如果你想对朋友说,”你应该“、”你不应该“、”你最好“、”你必须“,那么你无疑是想控制朋友的生活,这种做法,一定会使朋友感到很不愉快,很有压抑感。
如果你是被控制者,不要认为有人为你操心一切是再好不过的事,控制你的朋友绝不是真正的朋友。把自己从朋友的”统治“下解放出来,与朋友平等相处,这才是真正的交友之道。
交际时,我们必须对朋友的人格独立、人身自由、行动自主给予足够的尊重,彼此相互的行为协调、关系密切的程度应由双方的意愿以及交往的实际决定,不能不顾实际、强求一致。那样只会适得其反,损害友情,失去朋友。
人们往往因为别人的生活方式以及应对态度与己不同而排斥对方,认为唯有自己才正确。其实,朋友采取什么生活方式都无所谓。我们不可能要求别人在生活各个方面和自己一样,或是事事如己愿。交友苛求小节,只能使自己局限在一个小圈子里,成不了大气候。这个时候,朋友也只能是一粒宽心丸,派不上大用场,这显然没什么用处。
要做到不苛求朋友,我们须做到以下几点。
(1)不强求心意相通
同心同德,无疑是理想的交际境界。然而,朋友遍天下者,同心者有几人?交际关系的纵横交错,个人经历、地位的不尽相同,情感世界的纷繁复杂及个人的价值取向的不同,决定了彼此间心理上也会存在着很多差异。朋友间立场、观点的不同,情、利、义的不一致是正常的,应该予以理解、包容。
(2)不强求志向相同
人各有志,道非一条。志同道合当然好,志趣不一,也同样可以以诚相交,以心相交,甚至还有利于相互借鉴、勉励,互相促进。不必自己属于某个圈子,就强拉朋友加入;不必自己信教,就硬逼朋友信奉;也不必自己习文则不容朋友习武。
(3)不强求步调一致
由于每个人的学识、修养、阅历、性格等的不同,所以即使彼此目标一致、志同道合、同心同德,也未必能在认识、言行、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上协调一致,同步进行。十个手指都不一般齐,强求朋友和自己言行的同步更是不现实的。有利用价值,何必一定要强求彼此都必须一致?
(4)不强求亲疏相同
交际实践告诉我们,处于群体交往中的人们总会有远近、亲疏、喜好、厌恶等区别。强求亲疏相同,义气行事,只能将朋友间的关系弄僵、弄糟。
过分强求朋友间双向距离的对等及众多朋友间多向距离的等同,是不明智、不成熟的表现。其结果必然以失去朋友、伤害友情做代价。所以,在交友时不应勉强自己喜欢朋友的朋友,仇视朋友的对手;同理,也不应勉强朋友喜欢自己的朋友,讨厌自己的对手。我们没有理由,也不可能要求彼此在爱、恨、亲、疏等各方面的等同。
苛求是自设罗网,自缚手脚,只能损友害己。过分地苛求朋友,结果不是违心地改变自己,就是蛮横地改变朋友。前者是愚蠢,后者是霸道。
4.给朋友一定的空间
人际关系的密度并不是越高越好,”距离产生美“,不要时时刻刻把自己的透明度设置为百分之百。要懂得运用距离效应。
有节制有理智的交往才是正确的交友态度,朋友之间不能毫无顾忌。正如安全的地方,人的思想总是松弛的一样,在与好友交往时,你可能只注意到了你们亲密的关系在不断成长,每天在一起无话不谈。对外人你可以骄傲地说:“我们之间没有秘密可言。”但是,毫无间隙的距离,往往会对你造成伤害。
张平和刘心两人在上大学时是好到可以穿一条裤子的铁哥们儿。毕业后两人各自有了自己的生活,但大大咧咧的张平却依旧像以前那样,总是随意闯进刘心的房间,乱翻东西,躺在沙发上看足球赛,一看就是大半夜就像是自己屋一样。这一切都让刘心感到厌烦,但因为是老朋友了,刘心一直保留着对张平的忍耐。而张平也没意识到这样相处的危险,照样我行我素。
有一天,刘心的妈妈突然生病住院,刘心赶回家取钱时,才发现柜子里居然是空的。这时张平来了,刘心看见张平身上穿着自己女朋友买的毛衣,心里又添了一股气,“柜子里的钱哪儿去了?”张平一点也没发现刘心脸色不对,懒洋洋地说:“女朋友过生日,我还没发工资,就拿你的钱请她吃顿大餐,买了条项链钱就没了!”刘心冷冷地看着他:“你凭什么不经同意就拿我的钱!”结果那天两人大吵了一通,彻底闹僵了,两个好到可以穿一裤子的铁哥们儿从此中断了联系。
张平错就错在对朋友太随便,要知道两个人即使关系再好,也是相互独立的两个人,也有彼此不同的家庭生活,彼此之间还是要保持合适的距离互相尊重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