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能简单地说中国人缺少终极关怀或者缺少宗教观念、宗教情怀,在老子的“道”里头,实际上寄托了中国先秦时期人们对终极的一种追寻、一种敬畏、一种赞颂、一种歌颂、一种依靠。有了“道”的观念,非常有利于提升我们自己的精神境界,使我们站得更高,能够超越嘀嘀咕咕、超越流言飞语、超越小名小利、超越自我。我们可以看看老子的境界,我随便举一个他的论述的例子,我们想想他的境界是什么样的。比如他说:“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就是说我这个人与世无争,尤其是争名夺利的事我绝对不干,可是越是这样就越没有什么人能够和他争。因为你想和他争,他说我不争,他说你要争名和利,那么名和利就归你。但是我对道的体悟归我,你抢不去;我的学问归我,你抢不去;我的人格归我,你抢不去;我的水准归我,这个你抢不去。所以一个真正有自信心的人是不愿意和人争名夺利的,他是不愿意蝇营狗苟的。老子的“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个话让人真是受用无穷。
——王蒙
别让公平伤了你
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我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都对我好。只望有誉,不能有毁。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季羡林
公平是什么?是一个让我们很受伤的字眼。它是人类的终极追求,但时至目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各种各样的不公平仍将不断地刺激我们脆弱而敏感的心灵:没能力的身居高位,有能力的怀才不遇;少做或不做事的拿的比做事的还要高;同样一件事情,有的人做得很好,老板非但不表扬,不奖励,还对他鸡蛋里挑骨头,骨头里挑骨刺,而另外一个人把事情做砸了,老板反倒说她没功劳有苦劳……
对于形形色色的不公平,我们没有理由不愤慨,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这个世界不是根据公平的原则而创造的,不公平就像老鹰吃蛇,蛇又吃鼠,鼠又吃粮食的自然规律一样,纯属正常现象。追求公平本没有错,但不能执着于公平,否则我们必定会被公平所伤。
佛经中有个《二鬼争物》的故事:
有两个魔鬼,他们是很要好的朋友,共同拥有一个竹箱、一根手杖和一只鞋子。很多年来,他们相处得都非常开心。突然有一天,他们却为了这些东西的归属争得不可开交。
“当年这些东西是我先发现的,理应归我所有!”年纪较小的魔鬼叫道。
“你懂不懂规矩?按照我们魔鬼界的规矩,晚辈发现东西应该交给前辈,所以这些东西应该归我!”年纪较大的魔鬼倚老卖老地说。
年轻的魔鬼听了非常气愤,也不再和年老的魔鬼讲道理,上前就打,年老的魔鬼一边躲闪,一边瞅准时机还击。
正在这时,一个路人恰巧经过,看到他们边打边吵,却是为了一个竹箱、一根手杖和一只鞋子,不禁非常好奇,他说:“二位真是可笑!这个破竹箱能装什么东西?这个破手杖也不能支撑身体。至于这只单个的鞋子,又不能穿着走路。你们至于为了一堆破烂大打出手、势在必得吗?”
“你懂什么?这三样东西看起来虽然无用,但无一不是神奇的宝贝!只要你对着这个竹箱大喊一声,无论是漂亮的衣服、美味的食品,还是值钱的珠宝,它都能立即给你整箱整箱的变出来,满足你的需求。”年轻的魔鬼解释说。
“这个手杖是天下无敌的利器,有了它,佛祖也要怕你三分。至于这只破鞋子就更厉害了,只要穿上它,你就可以上天下地无所不能,谁也抓不到你。”年老的魔鬼补充道。
原来如此!路人听了不禁怦然心动,但他装作若无其事地说:“原来是这样。我看二位整天争来吵去也不是办法,不如让我为你们作一个公正的评判,决定这三件宝物应该属于谁,至少也能把它们平分给二位。”
“太好了!听说你们人类的智慧比我们强多了,心地也比我们善良,就请您公平地为我们判决吧!”两个魔鬼充满信任地恳求道。
“那好吧!既然你们这么信任我,我就勉为其难。现在先请二位向后退几步,我好方便把宝物平均公正地分给二位。”路人说着,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奸笑。
两个魔鬼听完,下意识地各自退了几步。路人看到这里,赶紧冲上前去,左手抱起箱子,右手拿起手杖,一只脚穿上鞋子,瞬间飞腾而去!两个魔鬼终于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他们气急败坏地大骂:“你这个骗子!你怎么可以言而无信,你不是说要公平地给我们分配宝物吗?”
“哈哈哈,两位每天为了这些东西争来斗去,不肯丝毫让步。谁能够给你们平分!为了让你们觉得公平,我只好委屈自己代为保管这些宝贝啦!你们现在谁也得不到,这不是很公平吗?哈哈哈,谢谢两位了!”
正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同志之间、朋友之间,应当团结互助,而不应当勾心斗角,否则就会给有不良企图者造成可乘之机,被人钻空子,双双遭受灾难。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这是老子《道德经》中的至理名言,大意是:老天从来不争夺、争斗,却总是胜利;有能力的不说太多的话,却总是有人响应;他们不用召唤,人们就自动聚拢在他身边……老子还说:“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简单来说就是只有不与人争,天下才没有人能够与你争。许多人由于往往从字面上去理解这句话,因此总是觉得老子的思想太消极:不跟人争却可以天下无敌,怎么可能呢?再说了,让我放弃争取,我怎么生存、发展?其实不是老子消极,而是老子喜欢和后人捉迷藏,玩文字游戏,他所说的“不争”,绝不是什么都不争取,而是一种有选择的争取,也即在“有所必争”的前提下“有所不争”。所谓有所不争,当然是指那些闲气,那些细枝末节,那些我们本就不应该拥有的东西;而有所必争,就是说我们要专心致志,把自己该做好的做到最好,练出自己最好的“武功”,假以时日,你必定可以用自己的实力为自己也为其他人打造一个公平的小国度。这样的人比起那些老是把力量用在“争”闲气上的人,不知要高明多少倍。
另一方面,我们做人要格局大些,要学会跳出圈外。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人最多的地方相应的就更加险恶。都说人在江湖漂,谁能不挨刀,但大家为什么会挨刀呢?或者说原本很文明的大家为什么会动刀子呢?答案是银子和利益。既如此,为什么不能把利益看得稍淡一些,把银子看得稍轻一些?
有时候,人们争的未必是公平,而是一时闲气。俗话说,“不争镘头咱得争口气”,有人认为这是自尊的表现,但有些人根本就是自尊过度,而自尊过度又是自卑、自私的表现。如果不懂得共存共容之道,抛开狭隘和自私,用潇洒豁达的人生态度去生活,那么你将永远找不到公平。更何况,我们真的需要那些所谓的公平吗?很多时候,公不公平其实并不重要。让人们耿耿于怀、愤愤不平的所谓公平,不过是人们进行争斗的卑劣借口。
没有路的地方路最宽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鲁迅(“民族魂”、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曾在北大任教)
如前所述,“争”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要生存下去,得争;想生存得更好,还要争。“争”是生存下去的必须方式,也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就连“不争”的原创者——老子,也只是略过了“争”,而只说“不争”。其实仔细想想,没有“争”,又怎么会有“不争”?换句话说,老子也是很注意“争”的,只不过他教导人们不要争一时一地,而是争取让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看看春秋贤相孙叔敖是怎么做的吧:
孙叔敖是春秋时期楚国名相,做了数十年令尹(最高军事长官),期间他勤勉有加,辅佐楚庄王施教导民,宽刑缓政,发展经济,政绩赫然。楚王多次要封赏他,都被他谢绝。后来,孙叔敖病了,他自知性命不久,便把儿子叫到跟前说:“楚王屡次要分封我土地,我没有接受。我死后楚王必定会分封于你,你一定不要接受富庶的土地!楚、越之间有个叫寝丘的地方,那里土地贫瘠,你可以要求被封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