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朋小说网

书朋小说网>大明求生记动漫 > 第四百十六章 青霉素上(第1页)

第四百十六章 青霉素上(第1页)

青霉素的炮制其实很简单,如果没有章子俊的坚持,早就放弃了,这就是穿越者的金手指。

青霉素是由英国科学家亚历山大在一九二八年偶然发现,亚历山大在研究金黄色葡萄球菌时,不小心忘记将其中的一个培养皿盖好,结果使其暴露在空气中,在培养皿的中间位置出现了一块霉菌,奇怪的是所有的细菌在周边都死掉了,这就是所熟悉的抗生素。

那么准备一筐快要霉烂的橘子,放到湿热的地方,让其长出霉菌,在表面形成一种绿色的绒毛,这种绒毛叫做青霉菌,这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真菌,也就是制作青霉素的主要原料,当然了不用橘子,用其他的蔬菜水果也一样,此时这种东西可千万不要让皇帝吃啊,自己也别吃,有毒素的,一吃一个死,想要制作好,需要特制的培养基来培育,主要成分包括碳,氮,矿物质等,详细点说就是葡萄糖,蔗糖,淀粉之类的东西,给青霉菌加点能量,也就是说让青霉菌吃饱喝足,这个氮就用点酵母什么的,主要是给青霉菌合成蛋白质。那个矿物质就不用说了,当然是加一点钙啊,镁啊,磷啊什么的,那么就有人要问了,穿越到古代没有这些矿物质怎么办?那你就不能整点吃剩的骨头吗?里面的主要成分就是钙和磷。

经过反反复复的研究实验,那么接下去首先用掏米水加入酵母菌,用钙组成的培养液,将青霉菌从橘子上刮下来,放入其中,放个七七九十三天,随后将培养液用纱布过滤后倒入盆中,加入一点食用油,充分搅匀后,让其沉淀,盆中的液体就会分成三层,依次为脂溶性物质,不溶于油和水的不溶性物质和溶于水的水溶性物质。拔掉木桶最下面的木塞,溶于水的水溶性物质就放出来了。这就是青霉素溶液。

接下去就加入一些草木灰,用木棒搅匀,倒入一点酸性溶液,也就是醋啦,青霉素本身就是弱酸性物质,因此不会溶解于酸,接着进一步几次过滤后,就是高浓度青霉素溶液。

在古代没有那么高的成功率,所以要验证,从受伤的病人上取一些浓液,放到有青霉素的白瓷碗中,盖上盖子放上一天,如果浓液周围细菌大批死亡,那么这一批制作出来的青霉素已经搞定了。

青霉素的成功制作,标志着大明能够彻底治愈细菌感染,开启了抗生素时代。青霉素不仅为治疗传染病开辟了新途径,还标志着进入了合成新药的新时代。它结束了传染病几乎无法治疗的时代,极大地提高了治愈率,直接把大明的人均寿命提高了十年以上。

绥德府郭庄村大户郭琦,成化五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弘治九年坐言官论劾致仕。

郭庄可不是一般的小村小落,而是二百多户人家,人口千人建在沟茆中的堡垒村,被黄土丘陵和沟壑包裹其中,进村隘口建有城垛,村中大多是窑屋及地藏屋,从外面是看不到村落的,唯有几棵百年老树屹立其中,也是村民们晒粮,闲聊的场所,自成化五年郭琦考中进士后,村内就多了一座石牌坊,在牌坊边上还建有几间砖房,称为文庙,可是却供奉关帝像。

郭庄村内除了郭家,余下全是郭家的佃户,郭琦致士回家后,没过上几年后就得了一个很凶险的病,叫做发背疽,中医称为发背疽;从现代西医的观点看,是背部急性蜂窝织炎,引发坏死性筋膜炎,并发脓毒血症,并感染中枢神经。

发背疽,不是一个小痘疮疙瘩,而是非常凶险的,在古代简陋医疗条件,很容易并发脓毒血症,致死率极高。怪就怪在古代人很容易得此病,所以把得此病用骂人的话,背上长疮不得好死之类。可见在古时身上长疮就是死亡的开始。

古人为何多是“疽发背而死”,得此病的原因有许多,一,精神过度忧虑、恐惧、愤怒,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金黄葡萄球或溶血性链球菌,通过背部皮肤的毛孔侵入到皮下组织。中医称为“情志内伤,气郁化火”。

二,糖尿病的并发症。中医称为消渴症,饮食不当,导致脾胃失常,湿热火毒内生外发。

三,性生活过度,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感染细菌。中医称为“房室不节,肾水亏损,火邪炽盛”。

四,个人卫生,后背容易发疽,是因为后背不易清洁,感染细菌生小疙瘩后,不容易注意。又因为后背的皮肤较厚,脓肿不容易破头,并发感染败血症,严重到脓毒血症,引发全身性感染。

如果细菌仅仅感染角质层或真皮层的毛囊,就会形成痤疮等小脓肿,年青人会有青春痘,也叫皮脂腺囊肿,毛囊炎、疖子发生的机理都是类似的。当身体免疫力下降时,金黄葡萄球菌等会突破真皮层,侵入真皮层下面的皮下组织,主要是结缔组织。金黄葡萄球菌在皮下结缔组织形成感染灶,引发炎症,形成一个脓腔,产生溃疡,流脓。这时,中医叫作痈。

西医叫作急性蜂窝织炎。也就是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的急性细菌感染。大的脓肿可以有拳头般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如果让病灶继续发展下去,这时,中医叫作疽。这时出现大面积的片状紫红色脓肿,病人感觉疼痛,一天之内可以感染一个手臂或一条腿,甚至大半个背部。

由于血管被细菌栓塞,皮肤开始发黑,出现大疱,皮下结缔组织和筋膜发黑坏死。脓毒血症,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后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到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产生大量新的化脓性病灶。

这时候,金黄葡萄球菌进入血流,传遍全身,先是高烧,烧退后进入低温,细菌和毒素遍布全身血流,引发低血压。

全身内脏器官都开始出现脓肿,内脏血管被菌栓堵塞,又因低血压使内脏供血不足,引发内脏产生溃烂、坏疽,最后坏死。中医称为:五脏溃烂。

好恐怖的一幕!这就明白了那句骂人的话,背上长疮不得好死的恶毒了吧。

这还没完!急性蜂窝织炎和脓毒血症又会感染中枢神经系统,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紊乱,又加重全身性的炎症。最终使脑部感染和全身炎症恶性循环。

然后,就是迅速死亡!

所以中医对疽的治疗是以先期为主,主要是针对当有浓肿起,动刀排毒,再敷药。《黄帝内经·灵枢》第二十一篇《寒热病》“致气则生为痈疽”。

这里说的气,就是邪气。古人不知道细菌,把细菌等病原体统称为邪气。

《说文解字》:痤,小肿也。从疒,坐声。如果邪气(细菌),如溶血性链球菌侵入皮肤及网状淋巴管,感染浅层的皮下结缔组织,这是会出现巴掌大的红肿,中医称为丹毒。丹毒不化脓,但如果丹毒发展下去会形成痈疽。

疮疡有八病:疖、疔、痈、发、丹毒、有头疽、无头疽、走黄与内陷。

背疽指背部脊柱附近的有头疽,中医称发背;生于背其他部位及腰部两旁者称搭手。

脊柱发生的背疽最为恐怖,不但会并发脓毒血症,还会直接感染脊髓,侵入中枢神经系统。

在古代,就是绝症了!

黄帝内经记载的疽,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脓不泻则烂筋,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髓消,不当骨空,不得泄泻,血枯空虚,则筋骨肌肉不相荣,经脉败漏,熏于五脏,脏伤故死矣。

发于颈,名日天疽,其痈大以赤黑,不急治,则热气下入渊腋,前伤任脉,内熏肝肺,熏肝肺十余日而死矣。通俗说后颈的叫作天疽,前伤任脉,就是感染中枢神经,十天就会死亡。

史料中经常有“背疽发作而卒”的记载。本来,按现在人掌握的情况,背上长个浓疮,其实也算不得什么。就算古代的医疗条件不好,没有化脓消炎的特效药,但是,只要把背疮弄破,把里面的浓挤了,再敷一些草药或者是药膏,很快也都会好。为什么这对于古人来说,却就成了绝症,只要流脓就会死呢?

现代人很难想象古代的卫生条件究竟有多糟糕。没有自来水,更谈不上杀菌消毒,古代人沐浴频率极低,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洗澡简直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这种情况下,细菌和病毒往往会通过皮肤破口侵入人体,导致细菌感染的机会大大增加。

中医理论固然博大精深,但对细菌和病毒的了解却有限。在《黄帝内经》等古籍中,虽然对疮疡有所描述,但对其致病机制的解释仍停留在“气血不和”“毒气郁结”等抽象概念中。古代医生虽然知道背疽的可怕,但并不了解细菌的存在,自然也没有有效的消毒和杀菌手段。

喜欢大明求生记请大家收藏:(www。aiquwx。com)大明求生记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