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朋小说网

书朋小说网>内科常见病例 > 第五节 上消化道出血(第1页)

第五节 上消化道出血(第1页)

概述上消化道出血(uppergastrointestinalbleeding)指屈氏(Treitz)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出血,大量出血指数小时内出血量超过血容量20%以上(或1000ml左右),致使血液循环由代偿至失代偿,出现休克。因此,属内科急诊,需要当机立断,及时诊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予以恰当的处理。

上消化道大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急性胃黏膜损害。消化性溃疡占上消化道出血的50%~60%,而大出血占其中10%~15%。门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占上消化道出血的20%~30%,且多数表现为大出血。急性胃黏膜病变引起大出血者较少。其次,上消化道肿瘤、胆管出血、血管异常,特别是恒径动脉破裂(Dieulafoy综合征)可致上消化道出血。此外,全身疾病、血液病或肝脏病致凝血机制障碍亦可致上消化道出血,但急性大出血者少见。

【临床表现】

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出血病变的性质、部位、失血量与速度,与患者的年龄、心肾功能等全身情况也有关。

1.呕血、黑便和便血。是消化道出血特征性临床表现。上消化道急性大量出血多数表现为呕血,如出血量小则血液在胃内潴留,因经胃酸作用变成酸性血红蛋白而呈咖啡色;如出血速度快而出血量多,呕血的颜色呈鲜红色。小量出血则表现为粪便隐血试验阳性。黑便或柏油样便是血红蛋白的铁经肠内硫化物作用形成硫化铁所致,常提示上消化道出血。但如十二指肠部位病变的出血速度过快时,在肠道停留时间短,粪便颜色会变成紫红色。

2.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消化道出血因失血量过大,出血速度过快,出血不止可致急性周围循环衰竭,临床上可出现头晕、乏力、心悸、恶心、口渴、出冷汗、黑或晕厥;皮肤灰白、湿冷;按压甲床后呈现苍白,且经久不见恢复;静脉充盈差,体表静脉瘪陷;脉搏细弱、四肢湿冷、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甚至休克,进一步可出现精神委靡、烦躁不安,甚至反应迟钝、意识模糊。老年人器官储备功能低下,加之老年人常有慢性疾病,即便出血量不大,也可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增加死亡率。

3.氮质血症。可分为肠源性、肾性和肾前性氮质血症三种。

肠源性氮质血症指在大量上消化道出血后,血液蛋白的分解产物在肠道被吸收,以致血中氮质升高。肾前性氮质血症是由于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造成肾血流暂时性减少。肾性氮质血症是由于肾小球滤过率和肾排泄功能降低,以致氮质潴留。

4.发热。多数患者在休克被控制后出现低热,一般不超过38.5℃,可持续3~5d。发热可能是因为周围循环衰竭,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加以贫血的影响所致。

5.血象变化。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后均有急性失血性贫血。

在出血的早期,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与红细胞压积可无变化。在出血后组织液渗入血管内,使血液稀释,一般在3~4h以上才出现贫血。呈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检查】

(一)体格检查

1.短时间内出血量>1000ml者,可有皮肤苍白、四肢湿冷、血压降低或脉压差缩小、心率偏快、口唇发绀等。

2.部分患者有上腹部轻压痛;有活动性出血时,肠鸣音亢进。

3.如为胃癌所致,上腹部可触及包块。

4.如为肝硬化所致,可见有蜘蛛痣、毛细血管扩张、脾脏肿大,腹水。

(二)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粪常规:肉眼见柏油样大便,如出血量较少,则仅见大便隐血试验阳性。

(2)血常规:血红蛋白常低于正常,白细胞、血小板一般无影响;肝硬化时则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均减少。如系血液病引起的出血,一般有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等的异常。

(3)血液生化:如系肝硬化、门脉高压所致的出血,示肝功能异常、A/G倒置、低蛋白血症等。如系胆胰疾患所致,同样有肝功能异常、血胆红素升高。

2.特殊检查

(1)急诊胃镜:为首选方法,可明确出血病因,区分活动性或非活动性出血。一般可在血容量基本稳定后进行。

(2)上消化道X线钡餐检查:可有助于明确出血原因,但急性期或外周血循环不稳定时不宜采用。

(3)99mTc-红细胞扫描:常规内镜检查未能明确出血原因时应用。如发现有同位素外溢、积聚,可初步确定出血部位,适用于急诊胃镜检查阴性但持续出血者。

(4)选择性动脉造影:适用于胃镜检查阴性及多种检查未能明确原因,但持续性出血,治疗效果不佳者。一般当出血量>0.5ml/min时,可显示造影剂外溢而确定出血部位。

(5)术中内镜:常规检查未能明确出血原因,内科保守治疗无效但出血持续,可行剖腹探查术,若术中仍未能发现出血病灶则可行术中内镜检查,通过内镜头端的灯光对肠壁做透照法检查,对血管畸形、小息肉等病变诊断价值较大。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