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朋小说网

书朋小说网>抛开烦恼勇敢的大步向前 > 五(第2页)

五(第2页)

赵清明三人前后去了两趟赤峰。第一趟去,就是去沈阳看生产设备没成,改主意去赤峰看牛,商量价格。第二趟去,是从赤峰回来没几天,跟几个大队干部开了一下午会,还找了几个村民代表听会,把养牛的事情给定了下来,然后简单做了一些准备工作,才动身去的。再回来,就把牛给赶了回来。

赵清明从赤峰买牛回来,三十九头牛,竟然没跟村民集资一分钱。村大队账上那几个钱,最多抵不过三五头牛。那么买牛的钱从哪里来的?直到半个多月后,五辆解放牌汽车拉着二十几个年轻小伙子开进陈家村,在赵清明的引路下,又钻进了山沟里,有好信儿的村里人跟进去瞅个究竟,这才知道,买牛的钱是赵清明从邻县的两个木材加工厂换来的。人家出钱,赵清明出木材。木材从哪儿来?自然就是陈家村四周山上的椴树、柞树和松树。赵清明第二次去赤峰之前,召集大队干部和村民代表开会,就是商量拿集体林木换钱买牛的事情。既然牛是村集体养的,各家又都出不起或者不愿意出钱,集体的林子长在山上也没啥价值,索性就换了钱用来买牛。

许富贵说:“这山上的林子有集体的也有国家的,你这也不跟乡里、县里的打个招呼,咱大队上的人也都不知道。你就这么着给卖了,不合适吧?别回头让谁把这事给捅到乡里、县里,再给你抓进去。”

李铁柱也说:“是啊,姨夫。你这本来是想给咱大队干件好事,别没捞着好,反倒惹一身骚。”

赵清明说:“今儿把大家伙儿弄来开会,咱们这些人就算代表大队集体,对这事表个态。要是真把整个大队的人都弄到一块儿开会研究,几百个人那就是几百张嘴,说啥的都有,啥事都研究不成。”

又说:“我都想好了。大炼钢铁那几年,加上‘文化大革命’那些年,各村各屯的没少祸害山上的树。有挺老多地方的山都叫人给砍秃噜了,也没听说乡里县里去查。那个叫啥来着?叫,对了,叫历史遗留问题。太多,上边没工夫查,也没工夫追究责任。咱现在拿树换钱,上边真要是啥时候问起来,就说是以前砍的。谁还能真颠儿颠儿跑山上去看哪个是老树栅子,哪个是新树栅子。再说,咱让人家砍山沟里的树,咱村周边看得着的地方的树不让砍,这不就完了。人家乡里、县里当官儿的都忙,真要是来,也就是一路一过的事,看着周边山上都是树,人家就回了,不可能钻山沟里去看。”

用陈家村集体林木换钱买牛的事情,赵清明其实心里也是有顾虑的。

他顾虑的是何家人。虽然他觉得何家人应该不是那种背后搞小动作的人,但万一在这件事情上告他一状,他怕是要吃不了兜着走。最后决定干下去,其实也是在赌,赌何家人会以村里的大局为重。而实际上,何家人后来知道了这件事情,虽然不赞成,但生米已经叫赵清明给煮成了粥,而且煮得稀烂,再叫赵清明把煮稀烂的粥变回一粒粒大米,这不现实。在这件事情上,不仅不能去告赵清明的状,还得帮赵清明擦干净屁股。

赵清明和赵清海、李铁柱三个人赶着三十九头牛招摇过市地回村,买牛的事情自然就传到了蔡乡长的耳朵里。全县开表彰会,榆树乡没有一个村被表彰,蔡乡长脸上自然是挂不住的。这回倒好,陈家村一下子赶回来这么多牛,比会上被表彰的那个养牛村全部的牛还多,这可是大事。作为乡长,自然是要了解牛的来龙去脉,回头县里问起了,也好能回答上来。

好在蔡乡长得知这件事情的时候,何成伟也在他的办公室里。蔡乡长知道何成伟是陈家村出来的,便问何成伟知不知道牛的事情。何成伟自然是知道的,不过不能说是用国家和集体的林木换钱买的牛,只说是村里挨家挨户凑了钱,大队账上也拿了些钱,用这些钱去内蒙古买回来的。何成伟不是一个会撒谎的人,可能也从来没撒过谎。蔡乡长听了他的话,自然也就信了,还说让他给赵清明捎信儿,等养牛场牛棚上梁的时候,通知他一声,他一定要过去祝贺。

听说养牛的事情惊动了蔡乡长,而且蔡乡长要亲自来村里祝贺牛棚上梁,这可是了不得的大事情。赵清明叫李铁柱用大队的广播喇叭向全村人喊话,把蔡乡长要来看牛棚上梁的事情说得好像国家主席要来视察一样。

赵清明原本没想过盖牛棚,只是想着用一些旧木料钉了木桩,旧障柈子围起来,做个简易的露天牛圈就行。这回惊动了蔡乡长,事情就不好将就着干了。大队账上没钱,村民也还是不愿意出钱,赵清明就从隔壁的大石头沟村和哈山村借了些钱,买砖买瓦,借王木匠家的马车拉五车黄沙,雇村里的青壮劳力上山砍百十根细松木杆,在村西头河堤边选了块荒地,像模像样地盖起了牛棚。

牛棚上梁那天,说好了蔡乡长十点整到,七点多的时候,赵清明突然想起来,从村里到牛棚之间五十多米的路坑洼不平,前一夜又下了雨,坑里积水,路面泥浆稀烂。蔡乡长下车看到这情景,肯定扫兴。赵清明让赵清海从大队账上支钱给他,赵清海说账上没钱,借来的钱也都花完了。赵清明咬咬牙,回家拿了钱,雇王木匠家的马车,领着王木匠、李铁柱、许富贵和赵清海,到村东边山根底下挖了两车黄沙回来铺路。又打发赵大壮去供销社拿了四挂炮仗,等蔡乡长下车的时候放。赵清明是个极要面子的人,屁股可以稀烂,脸面上必须得过得去。除了清水洒街、黄沙铺道、响炮鸣锣,赵清明还在牛棚上梁现场准备了一段系了大红花的红绸子和一把铁剪刀,请蔡乡长给牛棚剪彩。红绸子是赵清明叫他媳妇买的。起初没想着花钱出去买,赵清海说他家里有,不如把买红绸子的钱和出去买红绸子的路费给他,他把家里的红布拿出来用。赵清明把钱给了赵清海,结果赵清海隔天拿来一块黑黢黢的布料,压根儿也没有一星半点红的意思,闻起来还带着腥臭味道。

赵清明叉着腰说:“这就是你说的红布?”

赵清海说:“啊。昨天还是红的呀!咋知道就过了一个晚上,就变这色儿了?”

赵清明说:“你,你不是说你家有红布吗?你这是现拿白布染的吧。啥味儿啊这是,这能拿给乡长看?你拿啥染的?”

赵清海说:“鸡血。昨儿晚上俺家专门杀了只鸡,拿鸡血染的。”

赵清明气急败坏地说:“你给我滚犊子。有拿鸡血染布的吗?啊,血是红的,你就觉着它干了也是红的?真不知道你那个是脑袋还是屎盆子。亏了乡长明天才来,还有时间去买。你把钱还我。”

赵清明从赵清海那里要回了钱,让他媳妇去乡里买红绸子。乡里没有,他媳妇又坐车去了县里,折腾到该吃晚饭的时候才回了家,好歹把红绸子给买了回来。

那天,蔡乡长高兴了。蔡乡长高兴倒不是因为赵清明发动全村人清水洒街、黄沙铺道,对他的到来表示欢迎。对此,他还批评了一路上跟在身后点头哈腰赔笑脸的赵清明,说现在都搞改革开放了,“那个时期”的形式主义的东西要不得,本本分分踏踏实实带领全大队的人致富,比啥都强。

赵清明本来还拿着一个小本子和一支笔,像模像样地准备记录乡长的讲话,见蔡乡长使了眼色,便识趣地把笔和本揣进了裤兜里。蔡乡长高兴,是因为看到了陈家村建的牛圈既美观又气派,是要长期干下去的架势。牛圈分牛棚和露天圈两部分,牛棚在圈里。露天圈用新砍的柞树打桩,五米远一根桩,宽有四根树桩,长有十一根树桩。新砍的细松木杆去皮围栏,每两根桩木间用十厘米长铁钉将五根粗细均匀的细松木杆钉牢。太阳光斜在木杆上,松香扑鼻。牛棚清一色的红砖灰瓦,地面先是夯了土,再用河里捞出来的石头铺地基,用黄沙操平后再铺上红砖。那时候,陈家村一百多户人家,住上砖瓦房的只有赵清明一家,其他人家还都是泥草房。

蔡乡长这一高兴,便拉着副乡长、干事、何成伟,以及赵清明一起过去剪彩。现场只准备了一把剪刀,不够使,赵清明叫几个就近住的村民回各家取了剪刀回来。本想着好好的一块红绸子被蔡乡长剪一下还能用,结果被五个人一人一剪刀,给剪个稀烂。

赵清明请蔡乡长给大家讲几句鼓励的话,蔡乡长正了正衣服,说讲几句就讲几句。

蔡乡长说:“今天来到咱们这个陈家村,看到眼前的这个牛圈,我和乡里来的同志们都非常高兴。我这是第一次来,但是我早就知道咱们这里。

咱们这个村是全县第一个通了电的村,而且是靠你们自己办来的电,了不起。现在你们大队打算集体养牛,而且据我所知,你们大队现在这个牛群规模是咱们县,至少是咱们乡最大的。大牛生小牛,小牛长大了再生小牛,我相信用不了多久,咱们陈家村的牛就能远近闻名。我和乡里的同志们都会关注咱们这个事情,希望你们好好养牛,靠着这些牛,把大家的日子都搞上去,挨家挨户都有肥肉吃,天天都能吃上大米饭、白面馒头。当然了,真要是养牛养好了,不仅能吃得好,穿得、住得也会好。你们看这牛棚盖得够气派吧!只要大家加油干,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挨家挨户都能住上砖瓦房。”

陈家村的养牛事业就这样高调地开始了。经过大队领导班子开会讨论,放牛的事情交给李铁柱一个人全权负责,报酬是每年年底给他开一百块钱工钱。那些钱抵得上当时农村一户三个劳动力家庭扣掉自家一年吃的粮食,全部剩余粮食的收入。

当然,陈家村并没有像蔡乡长希望的那样,在不久的将来富裕起来。

大家真正住上砖瓦房,那是十年以后的事情。住上砖瓦房也不是靠养牛,而是靠养路。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