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兴元年正月,百官各自上任。
如今朝廷正是急于用人的时候,元煊叫元葳蕤领头,崔松萝、刘文君与国子祭酒李山鸣一起,细细制定了选拔人才的全套办法。
元葳蕤很有些头疼,年前李山鸣带着国子监的几个老师拟了试题,以测试吏部名录上记载的士子们,测是测出来了,但不难看出来,李山鸣很有些老学究做派,且从他教导太子起,就能瞧出这人不是个看身份眼色的人,只自顾自做自已的事。
“若李山鸣看不上你们,说你们两句也别往心里去,他连綦伯行和元谌都敢骂。”
刘文君点点头,比起元葳蕤,她从前在东宫和李山鸣接触更多,“他连太子都骂,骂我们几句不算什么。”
崔松萝听得李山鸣骂过的几个人,对老师的敬畏感达到了巅峰,忍不住打了个哆嗦,这是上到皇帝、储君,下到权臣武官,全都骂啊,那骂了大周从前最厉害的几个人,就别骂她们这些小官了吧。
刘文君看一眼就知道这小女郎脑子里想的什么。
“骂你也是顺嘴的事,忍一忍就过去了,陛下要用李山鸣,也是因为由他出试题,天下士子鲜有不服者,朝廷威望要紧。”
崔松萝把心放在喉咙里就过去与李山鸣议事了。
没料到对方只是认真看了先前拟定的章程,问了一句,“这是你们想的还是陛下想的?”
崔松萝道,“陛下尚未提出看法。”
李山鸣从鼻子里嗯了一声,点点头,“难怪,人不大,挺敢想。”
崔松萝悬着的心到底是死了。
刘文君不卑不亢,“还望国子祭酒指教。”
“不敢当。”李山鸣说着不敢当,却已经提起了笔,与刘文君一问一答,没一会儿,原来的纸页上已经写满了。
“若是盛世之时,这办法已经算完备,我没什么意见。”
“可如今别说平民,便是寒门,有几个有大学问的?世家积累千年,经典注解也从不外传,更何况如今地方豪族林立,佃户众多,流民更是不少,你一句全国科举,可知就连乡上的乡长都不会在意这些。”
崔松萝有些意外,瞪大了眼睛。
“看我干什么?真以为我只会做学问不成?”
李山鸣不过四十的年纪,团圆的脸,成日板着脸,并不显得多和气,与文气也只能勉强沾个边,在如今人眼中只是个寻常的“老头儿”,文人的衣服上是一张极大众的脸,看上去出门就能上山去采药。
“陛下求贤若渴,可只能徐徐图之,先要瓦解地方豪族,再清除世家垄断,而后天下英才才能如雨后春笋,此时大地干旱无比,怕是养不出多少贤才来。”
元葳蕤听得李山鸣的话,到这时方才开口,“陛下待正月十五之后就要继续推进三长制和均田令,还要重兴各地学馆,李祭酒请放心,静待来日。”
李山鸣笑了笑,“怕是不容易吧?那些地方豪族有自已的坞堡和部曲,手下包荫户无数,不投奔豪族的,也都出家去了佛寺,连年天灾人祸,谁还有心思读书呢?”
崔松萝听着这话,神色渐渐淡下起来,一双大眼睛扫着屋内另外两人,有些局促,也有些心灰。
“如今每郡设乡学,博士二,助教二,学生六十人,选择学生先尽高门,次及中第,你们想要选天下寒士,就要从乡学起,不再看门第,另辟寒门生员名额。”李山鸣却并未等着她们反应,继续说道。
“陛下既然重新启用了中正,你们想要全国科举,如今倒不如先折中,叫各地中正负责考验当地学馆与报名的士子,按照成绩拟定名单,也算你们的地方科举,再逐级向上推举考教,到了中央交给我统一考核。”
崔松萝眨眨眼睛,听着听着,只觉得好像耳熟,倒像是……刘文君从前和她们商议的时候就说过,难道那上头没写解法吗?
“待到大周内乱平定,百姓休养生息,私塾学馆林立,寒门士子在官场步步高升,你们的科举新制,就可以正式推行了。”
“只是各地中正与寒士名额的平衡之道,就要交给陛下裁决了。”
元葳蕤含笑,“果然陛下教我们与李祭酒讨教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