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朋小说网

书朋小说网>李清照是什么派诗人 > 难忘中州元宵节(第3页)

难忘中州元宵节(第3页)

可惜啊可惜,并没有“如果”发生,所有的繁华精美,都在铁蹄践踏下风流云散。蒙古入侵对于宋朝文明的影响,不仅是中断,更是一种倒退。

可怜的大宋朝,前有辽国、西夏虎视眈眈,后被金国割据半壁,划江而治,最终更是沦丧于蒙古铁蹄之下,纵然杜鹃泣血,也唤不回往日风华。

清朝王士禛说:“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

词分婉约与豪放两大门派,王士禛分别以李清照和辛弃疾为掌门人,而这两位,同样出自山东。所以,我们也顺便讲下辛弃疾的故事吧。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山东济南人,与易安居士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是继苏轼后豪放派的代表词人,与苏轼并称“苏辛”。

辛弃疾出生时,济南已经属于金国土地,但是辛弃疾从未忘记自己身为汉家男儿,本属宋人,并因不断目睹汉人在金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使他在少年时就立下了报国雪耻的志向,天赋高才与燕赵侠气,使他每每“登高望远,指画山河”

之际,总想着有朝一日要帮助南宋朝廷恢复中原,好男儿血洒沙场,誓将这大好山河归还我宋。

于是,刚刚及冠,年轻热血的辛弃疾便散尽家财,聚集队伍,反抗金国统治,并设法与宋朝廷取得联系,南北合击。

然而,就在辛弃疾带着高宗颁赐的官诰节钺回到山东时,却听到了军中出现叛徒、义军溃散的噩耗,这可真是当头一棒。

是彻底解散军队归家务农,还是带领残余部队南下归宋?

辛弃疾选择了最艰难也最果敢的一条路:竟然带领五十骑精兵夜袭几万人的敌营,驰进驰出,如入无人之境,生擒叛徒张安国,一路南下,交给宋朝廷当街问斩,让所有人看到这个卖国求荣的叛徒的下场!

“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洪迈《稼轩记》)”

这简直就像是武侠小说里的传奇情节,却实实在在发生在了这个豪气干云的年轻词人身上。这一年,辛弃疾归宋,只有二十二岁。

可惜的是,归宋之后的辛弃疾并没有如他希望的那样,带领军队血战沙场,南北合击,打退金兵,收复中原,而只得了个江阴签判的文职,远离了横槊立马的沙场功业,开始了庸庸碌碌的仕宦生涯。

高宗赵构看到了辛弃疾的才干与魄力,却不愿意让这样一个血气方刚的人手握重兵,更不放心让他久居一方树立权威,成为第二个岳飞。尤其辛弃疾不是衣冠南渡的进士出身,而是北人归宋,和北地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尴尬的身份和主战的立场就更让他不可能真正得到高宗信任。

同年五月,皇太子赵昚受禅即位,是为孝宗。以张浚为帅主持北伐,辛弃疾前往献计,却不被采纳。

坐看宋军声势浩大地发兵北伐却换来了落花流水的符离之败,宋金两国重新签署“隆兴协议”,主战派偃旗息鼓,主和派高居庙堂。辛弃疾空抱一身义胆,万丈豪情,终是报国无门。

之后,辛弃疾先后被孝宗任命为广德军通判、建康府通判、司农寺主簿等职,并进献《美芹十论》《九议》等关于抗金北伐的建议,尽管鞭辟入理,切实可行,却不为朝廷所重视。辛弃疾也渐息了征伐之心,并于乾道八年(1172年)上疏奏议,发出“仇虏六十年必亡,虏亡而中国之忧方大”的惊世骇俗之语,早早预言了自己的身后事及南宋的未来。

就这样,辛弃疾在南宋官场上沉浮流荡,或者投闲置散,或者有职无权,即便厉兵秣马,也只是伏枥受羁,一天天地消磨了意志,终其一生都没有机会再重披战甲与金军厮杀。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青年时代驰骋杀敌的往事渐渐淡去,只在对酒当歌午夜梦回之际,才会重新翻起,无限唏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是他后期最著名的一首词,写尽卸甲将军的沧桑与不甘。

往事如烟,越铁血枭雄就越不堪回首,只有在醉中,在梦里,才敢怅然遥望,想起从前的那些戎马倥偬,快意恩仇。

人已老,剑犹寒,多少英雄往事,就这样走远,只能在梦中一次次回味重温。曾经与同袍兄弟同生共死,把烤牛肉分给部下,让乐队演奏北疆歌曲。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传说中的名骏“的卢”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如惊雷一样震耳离弦。这一切一切的准备,都是为了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也为自己赢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唯有如此,不负平生。

可怜啊可怜,转眼两鬓成霜,依然壮志未酬,这些愿望,这些誓言,就这样在风中烟消云散了吗?

词中有豪情,更有悲愤。老英雄灯下拭剑的形象,定格成了烛光里摇曳深沉的剪影,多少凄凉况味,辛酸情怀,尽在不言中。

大宋王朝,生生是被昏君佞臣们自己玩完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