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朋小说网

书朋小说网>李清照生平经历简介 > 改嫁风波(第4页)

改嫁风波(第4页)

嫠家父祖生齐鲁,位下名高人比数。

当时稷下纵谈时,犹记人挥汗成雨。

子孙南渡今几年,飘零遂与流人伍。

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

且不论“不乞隋珠与和璧,只乞乡关新信息”“子孙南渡今几年,飘零遂与流人伍”等痛切之言,只看最后一句:“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但凡略有血性之人,能不感泣?

东山,指青州。李清照始终对她与丈夫共同度过十三年隐居生活的桃源世界流连不止,所以才会声声啼血地想着将身骨葬于青州。

倘若李清照果然有改嫁奸人张汝舟之举,且为离婚官司到处托人求告,刚刚被打了板子,正如胡仔所说的“传者无不笑之”,那她这会儿不是该闭门遮羞,少与人言才对吗?怎么还会大胆参议朝事,向韩将军献诗呢?还要在诗中说我要回青州,青州是赵氏家宅,她好意思回去吗?

显然事实恰恰相反,正因为李清照告状之举洗清了“玉壶颁金”的流言,恢复了清白名誉,这才有了底气议论朝政,公开表述复国之志。

国家危难,流民成灾,文人士大夫们不能如李清照般仗义直言关心国事,倒掩起袖子来非议传谣,取笑一个孤苦无依的女人,这些人倒是笑得出来!

最后,补充一点儿背景资料:北宋有两韩并盛,一是相州韩氏,即那位“相三朝立二帝”的韩琦一族,与李清照父母两系都有着密切的往来;另一则为颍川韩氏,因其京师门第前多植桐木,故世称“桐木韩氏”。

韩肖胄,即为韩琦曾孙。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年)五月拜端明殿学士,也就是跟苏轼同样的职称,但比苏轼更实在的是,韩肖胄还有个同签书枢密院事的职衔,为的是让他充任通问使,以胡松年为副手,往金国探听虚实。

这也是宋高宗即位后第一次派遣官员使金通问。韩肖胄行前入奏曰:“大臣各循己见,致和战未有定论。然和乃权时之宜,他日国家安强,军声大振,誓当雪此仇耻。今臣等行,或半年不返命,必复有谋,宜速进兵,不可因臣等在彼而缓之也。

(《宋史·韩肖胄列传》)”

显然,这是一位立场坚定的主战派,虽是文臣,却也是一心精忠报国的。

临行之前,韩母为之送行,亦慷慨劝勉:“我家世代为官,深受国恩,如今你受命远行,当以国家为念,勿顾我之安危。”

当真是满门忠烈。

高宗亦以为贤,遂封韩母为荣国太夫人。

而李清照敬献于韩肖胄、胡松年行前的这首古风长歌,颇有“风萧萧兮易水寒”之慨,堪称一杯浓醇的壮行酒。

韩肖胄是宋金南北并立后,第一个通使之人。此后,两国开始了漫长的合议往来。

到了宋孝宗乾道八年(1173年)时,又有一位主战派的韩姓官员使金,这次,是“桐木韩氏”的韩元吉。

他且在金国万春节汴京赐宴中写下了一首著名小令:好事近

汴京赐宴,闻教坊乐,有感。

凝碧旧池头,一听管弦凄切。多少梨园声在,总不堪华发。

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野烟发。惟有御沟声断,似知人呜咽。

京是旧京,君是新君,听管弦,怀当年,物是人非,怎不凄凉。

这用的是唐朝“安史之乱”的典故。天宝年间,安禄山攻入长安,占领皇城,一日于凝碧宫设宴,盛奏众乐。诸多梨园弟子泣下嗟叹。叛军露出刀刃相威胁,雷海青不胜悲愤,将乐器掷在地上,望西恸哭。安禄山更加暴怒,令人将其绑在试马殿前肢解示众。

此事闻于朝野,大诗人王维为之赋诗以祭: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如今韩元吉来到故都旧宫,听到管弦新声,不禁想起这“凝碧池”的典故,却不敢写人之悲愤,只说杏花不忍春愁,御沟声声呜咽,欲诉还休,更见痛切。

二韩也好,李清照也好,都是眼巴巴地遥望故土,只望君主振作,重整河山。然而,他们的愿望注定是落空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