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邦彦提议道:“不如这样,先将那三名女子的家人送去,再送几万石粮食,以表诚意。剩下的粮食拖着,就说粮食短缺,需从其他地区运送。拖个一年半载,静观其变。”
宋徽宗大喜过望:“爱卿所言有理,就这么办。”
……
……
在韩桢的治理下,被祸害了好几年,且历经战火的山东之地,如这三月的天儿一般,开始焕发生机。
一批批逃户,从山中被劝下来。
只要肯下山,发钱发纸衣,分配田地,还会租借种子和农具,不收任何利息。
并鼓励农民开荒,开垦的荒田,三年免税。
实在不想种地,也没问题,给伱拉到城里做工。
如今韩桢鼓励商人开办工坊,三年商税减半,还有一系列优惠政策,钱不够,甚至当地官府还能提供低息借贷。
如此一来,起初还惶恐不安的富商大户们,顿时放开了胆子。
一个个工坊如雨后春笋般,接连冒出。
三月十八。
无数补官们翘首以盼的锁厅试,终于开始了。
此次锁厅试的规模,相比上次要大了许多倍。
毕竟上次参加锁厅试的补官只有一百人而已,这一次参考人数高达八百人。
负责主考的,乃是新任吏部尚书谢鼎。
富阳谢家的名头,到底还是好用,自打他出任礼部尚书后,山东不少还在犹豫的士子,纷纷应征补官。
这是韩桢定下的规矩,不管是甚么人,想当官,必须从补官干起。
好处是新任官员都有基层历练的经历,上手快,且知道百姓的真实需求。
“吉时已到,开龙门!”
伴随着谢鼎一声高喝,身后贡院的大门,缓缓打开。
八百多名补官排成数条长队,有序的接受盘查,走进考场。
祁蒙深吸了口气,强压下心头的激动与忐忑,迈步走上前,任由皂班的差人搜查全身。
他心里清楚,此次锁厅试之后,未来一两年内应当不会再开科举。
所以,这个机会他一定要抓住。
待盘查结束,祁蒙收拾好笔墨纸砚后,朝一旁的谢鼎躬身作揖。
正准备进入考场,不曾想却见谢鼎开口道:“你便是祁蒙?”
“谢尚书认得卑下?”
祁蒙心下诧异,没想到谢鼎竟认得自己,一时间有些受宠若惊。
他乃是读书人,岂不知富阳谢家的名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那篇由谢鼎执笔的讨伐檄文他也看了,对其文采仰慕不已。
谢鼎轻笑道:“本官常听同僚夸赞,希望此次锁厅试,莫要让本官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