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朋小说网

书朋小说网>谈红楼梦中的红 > 拾玖香菱一个被缚的自由人没有什么可以钳制心灵的自由(第1页)

拾玖香菱一个被缚的自由人没有什么可以钳制心灵的自由(第1页)

s香菱,甄士隐和封氏的独生女,原名甄英莲,薛蟠小妾,后被夏金桂改名为秋菱,金陵十二钗副册之一。五岁左右那年元宵佳节看花灯时,因家奴霍启看护不周被拐子拐走,印证了癞头和尚、跛足道人所预言的“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的命运变局。

所谓“有命无运,累及爹娘”,甄士隐两口子本是小康富庶之家,贤而不以名利为念,只疼这老来所得之女。因英莲被拐加之葫芦庙失火,弄得家破人亡,甄士隐看破红尘出家而去。英莲被人贩子在僻静处养大后一女二卖,成为薛蟠打死冯渊后褫夺的财物。到薛家后,成为薛蟠之小妾,得宝钗赐名香菱,后随宝钗入大观园,向众姊妹学作诗。

香菱的苦难从童年就开始了。如果不被丧尽天良的人贩子拐走,她还是那个大户人家粉妆玉琢的掌上明珠,她也不会在七八年的蓄养时间里被“打怕”了,如果她被人贩子卖入寻常百姓家当女儿当媳妇,也许能过上粗茶淡饭的平常日子;如果人贩子事发后,官员贾雨村断案时能扎紧制度的笼子,也许她还能回到自己家……要知道,在葫芦僧断案前夕,贾雨村才跟香菱的母亲和姥爷要了一个丫鬟做老婆,还赠银两让其寻觅香菱。如果这样,香菱历尽千辛万苦终得自由身,就不必委身于“呆霸王”薛蟠成为奴才,而最终入住贾府梨香院,彻底从甄家进入贾家,由甄(真)入贾(假)了。

可惜这一切“如果”都没有发生,香菱完整地遭受了比导演李杨的电影三部曲《盲井》《盲山》《盲·道》中所呈现的还要悲惨的人生体验。幼时如《盲山》主角被拐遭殴;长大后以为碰到仁者,却如《盲井》主角一般遭金桂、宝蟾联合算计毒害;找到灵魂知己黛玉、湘云等姊妹,却如《盲·道》主角一般不能相守,经历生死离别。

对于这样的人生,这个可怜的奇女子却没有任何怨言。

她的言行举止温顺平和,招人喜爱,遭受厄运而能诗意栖居,浑身散发着一种独特的恬淡淑静,就如其名“香菱”之清香。这样一个似乎是菩萨转世,度化世间贪嗔痴者的奇女子,成功掰直了酷爱男风的冯渊,以恶有恶报因果论惩戒了作恶多端的夏金桂。

曹雪芹显然对这个《红楼梦》中第一个出场的女子情有独钟,“甄英莲”

是她的本名,“真应怜”和位居副册第一就表明了作者的态度。幸福的自由身因未做到“好防佳节元宵后”而沦为被拐卖儿童,再出场时已是被拐卖之后,所有指向表明她已入奴籍。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霸王”侧。她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后由霸王的亲妹子薛宝钗取名为“香菱”。“呆霸王”很会玩一些“哼哼韵”,初时还担心香菱臊皮,有一点男人的样子,后来越来越不像样子,逼得香菱“女儿悲”嫁给并百般侍候他这只“乌龟”。及至毒妇夏金桂出现,香菱之“香”亦剩不下,仅剩“秋菱”之秋意阑珊了。频繁改名,一次次地提醒我们,这个原本可以很幸福、原本可以迎来转机的女子其实一无所有,失去亲情、失去爱情、失去友情是她的宿命。她一无所有,连名字都一再失去。

《红楼梦》中有多处绑人的描写,那是对身份下贱者的人身限制和灵魂拷问。香菱虽没有被绳子缚过,却最没有人身自由。最奇特和难得的是她成为姨娘等奴才中唯一喜欢写诗的人,成为心灵最自由的人。小红在名利之路上走得太辛苦,不会写诗;茗烟在顺从主人的愚忠里,也不会吃饱了跑去写诗;赵姨娘陷在睚眦必报的缠斗里困顿不堪,更不会去写诗。

爱好写诗者必须首先在人格里存有诗意。王小波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许巍的歌里唱道:“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诗意大抵如此。

缺少诗意与温存,地位再高也与诗歌无缘。有了诗意与温存,黛玉在病中也愿意题帕三绝,湘云为诗歌不疯魔不成活,香菱为诗歌呆若木鸡。

香菱被压抑的身体里,流淌着原生家庭书香门第的血液。被久困的翅膀渴望飞翔,被麻醉的思想渴望苏醒,被冰封的心灵渴望解冻。

宝钗道:“妈既有这些人作伴,不如叫菱姐姐和我作伴去。我们园里又空,夜长了,我每夜作活,越多一个人岂不越好。”薛姨妈听了,笑道:“正是我忘了,原该叫他同你去才是。我前日还同你哥哥说,文杏又小,道三不着两,莺儿一个人不够服侍的,还要买一个丫头来你使。”宝钗道:“买的不知底里,倘或走了眼,花了钱小事,没的淘气。倒是慢慢的打听着,有知道来历的,买个还罢了。”一面说,一面命香菱收拾了衾褥妆奁,命一个老嬷嬷并臻儿送至蘅芜苑去,然后宝钗和香菱才同回园中来。

香菱道:“我原要和奶奶说的,大爷去了,我和姑娘作伴儿去。又恐怕奶奶多心,说我贪着园里来顽;谁知你竟说了。”宝钗笑道:“我知道你心里羡慕这园子不是一日两日了,只是没个空儿。就每日来一趟,慌慌张张的,也没趣儿。所以趁着机会,越性住上一年,我也多个作伴的,你也遂了心。”香菱笑道:“好姑娘,你趁着这个工夫,教给我作诗罢。”宝钗笑道:“我说你‘得陇望蜀’呢。我劝你今儿头一日进来……”

“盼了好久终于盼到今天,梦了好久终于把梦实现。”大观园中有青春,大观园中有诗情画意,大观园中有青春烂漫的姐妹。从洞察世事的宝钗之口,我们才了悟,香菱这丫头一直有个挥之不去的梦啊,只是作为小妾的俗世之身,让她无法启齿、无法圆梦。机缘竟如此巧合,薛蟠远行,是为天时;而宝钗被请入蘅芜苑,是为地利;宝钗善解人意主动让香菱跟入大观园,是为人和。万事俱备,自幼孤苦的香菱终于迎来了自己“诗”的世界。

香菱学诗,被无数研究者从教育学角度进行剖析,多是突显老师林黛玉的教学之道或笨学生香菱“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却忽视了最重要的人性解放。香菱咏月诗句“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即是曹公对香菱的高贵难得之喻。

香菱进大观园后,迫不及待地第一个来寻黛玉请教。香菱极有悟性和慧根,更兼勤勉,拜林黛玉为师后,一日千里。起承转合、叙事、平仄都是其次,直奔立意意趣而来,切中要害。一个善教,一个愿学,相得益彰。黛玉向来喜静不喜闹,竟因香菱入园十分欢喜,对香菱真心向学由衷感到高兴。这应该就是美好青春给予彼此的吸引力吧。

且说香菱见过众人之后,吃过晚饭,宝钗等都往贾母处去了,自己便往潇湘馆中来。此时黛玉已好了大半,见香菱也进园来住,自是欢喜。香菱因笑道:“我这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黛玉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香菱笑道:“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作师。你可不许腻烦的。”

所以,不论是为薛蟠挨打后哭泣,还是对金桂过门的期盼,并不是一般读者所认为的香菱已经成为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患者。前者,是她活在物质世界唯一的念想,后者则是她“嘤其鸣兮,求其友声”的纯洁无瑕。诸事都往好的方向想,可见其善。

这也是一种生活态度,虽然可能潜意识里压抑了太多东西,但它毕竟是升华,而不是祥林嫂遭难后的那种毁灭性的人格死亡。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