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不解的看向夏原吉。
自已的这个‘钱袋子’来钱了不但不高兴,反而替商人说话?
陈羽点了点头,说道:
“老夏说的不错,自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了农业为“本”,工商为“末”之说,后来更是将人们的职业划分为“士、农、工、商”四类,认为“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由此‘重农抑商’永远是一个国家的基本国策。”
“在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影响下,社会舆论对商人及商业活动,存在一定的偏见和歧视。人们普遍认为商人逐利,商业活动会导致社会风气败坏。”
“因此对商税征收虽然能够减轻百姓负担,增加国库收入,但是也会使得天下人心中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这种舆论要是处理不好,会直接导致暴乱,引发国家动荡。”
重农抑商不是历朝历代都进行的,元朝就是一个特例。
元末纵容商人发展,令很多商人膨胀,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百姓之间贫富差距极大。
财富掌握在小部分人手中,导致社会动荡不安,最终爆发了大批农民起义运动,正如史书中提到:
“富民多豪强,故元时此辈欺凌小民,武断乡曲,人受其害。”
从这句话能看出来,富裕人家喜欢欺凌贫困百姓,很多人因此受到伤害。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是因为贫苦百姓出身,在没有起义前甚至缺衣少食,只能靠乞讨为生。
正是在底层有了这样的人生经历,他登基之后,才会对地主剥削贫苦农民更有体会。
他的统治下,明朝的商人一度被称为‘贱商’。
社会地位极其低下,甚至是没有社会地位可言。
但是国家是要收税来维持运转。
所以明朝的税收基本上是向下层人民征收。
这就出现了一种奇特的景象。
穷人纳税,比富人多得多。
据统计,
明朝的商业税仅为宋代的六分之一,仅占国家税收的5%左右,而宋代的商业税达到了70%。
百姓这十几年来一直被灌输着一个思想:商人不配纳税。
百姓纳税多,是一种地位体现。
这也是历朝历代不同的‘洗脑’方式。
如果当朝皇帝一下子将这种比例扭转,那么农民是无论无何也接受不了。
哪怕没有直接引发社会动乱,朝廷的信誉也会降到低点。
朱棣皱眉,他从陈羽的话中听出了难处。
他也想起自已之前为什么没有想到征收商税的办法。
是因为从小以来,思想上的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