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明是怎么都想不到宁王对他的态度能够差到这种地步。
陆成安的拒绝,长孙明其实还能有解释的余地。
那就是陆成安是正英帝自己扶持的新一代皇党成员,陆成安是直接效力于正英帝。
有皇帝的支持,那他一个丞相的招揽又能算是什么呢?
换任何一个人,都更愿意接受皇帝的差遣,而不是被一个丞相,一个被下放的丞相招募。
只有那种没什么机会接触上流阶层,又想融入其中的寒门士子,才会愿意听候他的驱使。
陆成安的行为是有解释的空间的。
但,宁王的行为,却让长孙明找不到任何解释的空间,至少长孙明认为他和宁王之间,还是有一份淡淡的情分在的。
宁王的母妃是长孙明的亲妹妹,这一层血缘关系是怎么都不可能抹掉的。
而且大晟王朝的大环境就是以孝为先,长孙明作为宁王的长辈,不管怎么样,宁王大多数的事情上,即便不听从长孙明的建议,那也该给出最基础的尊重。
所以,宁王现在所说出来的话,长孙明甚至一度以为自己是听错了。
全场的气氛,都因为宁王这一句话而显得沉闷。
“芷凝,舅舅平时也没得罪你吧?”长孙明的修养功夫自然是极好的,也不会就一言两语的事情就怒发冲冠。
在官场上,但凡是官员总是把奉承人的话,说的不像是奉承人的话,把膈应人的话,说的不像是膈应人的话。
长孙明就是此中的高手。
他很清楚,自己比宁王高一头的身份,就是自己这个舅舅的身份,只要宁王还流着长孙一脉的血,长孙明就永远可以拿孝义来做文章。
牢牢抓住这一点,宁王说什么都要弱他一头。
“确实没得罪我。”宁王表现得很淡然,“但是舅父得罪了本王的父皇。”
“本王奉父皇的口谕,纠察应天府百官之私,莫非舅父是想让我以私废公?”
宁王当然清楚长孙明的想法。
经历过无数科场考试的读书人对儒家之学都有一套有利于考试答案,或者是有利于自己的辩解。
纵使宁王所学的门道与儒学无关,可是模拟了这么多轮的次数,她不乏与儒学大家交手的经验。
当女帝的时候,可没少和这帮大臣掰扯道义。
想拿所谓的孝义,妄图将用伦理的说辞强压法治,在宁王这边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
长孙明以为能用儒学最简单的‘父慈子孝’,拿‘孝义’就能难住眼下的宁王。
只能说他对宁王的认知还卡在先前那个‘乖巧懵懂’的印象。
“陛下的口谕?”长孙明微微变色,他的相权很大程度取决于正英帝,若是正英帝不再偏信于他,他在朝中的地位定然大打折扣。
宁王没有给出准确的答复,只是平静地看着长孙明。
无数个模拟推演下来,宁王深知长孙明胸有激雷,面似平湖。
而你对付这样心思缜密又稍显阴柔阴暗的政客,你若是连最基础的‘吓’都‘吓’不住对方的话,那还谈什么分庭抗礼。
论隐忍,论权术,论掩饰自己的内心欲望,没有模拟推演提前给出的信息,谁都想不到长孙明是这样的人。
宁王深知自己若是唬不住长孙明,走过这一遭后,她将会迎来长孙明的针对。
因而,她的准备,就是把仇恨和火力引到一个长孙明至少在现在不敢惹,也惹不起的人。
亲爹拿来当挡箭牌确实传出去不太好,但宁王拿父皇当挡箭牌也是想彻底治住长孙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