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头领,五日之后就是发盐的日子。
”
有盐丁向陈然禀报“濮州四县,鄄城与濮阳县是王仙芝的地盘,俺们的盐都是卖到临濮县与雷泽县。
”
蹲在地上忙着捣鼓什么的陈然,头也不抬的询问“有多少下线?”
“临濮县有六伙,雷泽县有五伙。
”
像是王仙芝与黄巢这种,属于大盐枭,通常都掌握着一州之地的私盐生意。
他们其实类似于总包,主要是拿货提供货源。
真正走街串巷,去往地方乡镇村落,一斗一斤发卖的,是各地的下线。
做总包最重要的要求,就是能拿得出足够的货物来。
“去通知各伙下线们,这次出盐要加价,每斗加二十文钱。
”
来禀报的盐丁一脸为难之色“头领,咱们的盐价本就比王仙芝的要高一些,若是提价,恐各伙都跑到王仙芝那边去拿盐。
”
“跟他们说清楚。
”
陈然终于起身“这次的盐质量上乘,绝对值这个价,让他们带足了财货来。
”
陈然的信心,来源于技术。
古人不傻,他们当然知道那些石盐,或者说是矿盐不能直接吃。
或许不知道里面是掺杂了太多的杂质,可至少知道直接吃矿盐会死人。
大唐西域那边,都是吃盐池里的盐。
关中河东等地,则是有河东的盐池提供食盐。
这些盐池里的盐,都是经过垦畦浇晒法的提炼,质量已经很好了。
川蜀之地,则是以井盐为主。
沿海一带就更不用多说了,都是吃海盐的。
唯独中原这儿,各处都不靠,无论是从哪儿运盐过来,都需要高昂的运输成本。
这里的成本,主要在于各处军镇私下里设置的关卡收费。
不但过路要收,过河也要收。
基本上随便走个三五十里路,就要交一笔过路费。
如此高昂的成本,最终自然还是落在百姓们的头上。
当地的盐贩们,革新了技术对本地的岩盐进行初步提纯。
虽然依旧是有着大量的杂质,可至少勉强能够入口食用。
毕竟外来的盐价,实在是太高了。
早就已经穷困潦倒的百姓们,压根就吃不起,只能是吃这些明知道有毒,可却是能够负担得起的岩盐。
古代百姓的生活之艰辛,是现代世界的人所难以想象的。